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以下簡稱“武漢植物園”)籌建于1956年,1958年正式成立,是集科學研究、物種保育和科普開放為一體的綜合性科研機構,是我國三大核心科學植物園之一,包含光谷、磨山、中-非聯合研究中心-肯尼亞園區,江夏、新洲兩個基地及多個野外觀測臺站。
光谷園區位于武漢東湖高新區未來科技城,南臨九峰一路,東至光谷八路,西臨九峰溪,面積為1103畝,功能定位以科學研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人才培養為主,園區將針對性收集保育重要生物經濟資源,開展種質創新與植物功能性化合物研發,建設特色農業植物新品種、新成果展示示范基地,成為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為主,集科研及成果展示、科普與觀光休閑為一體的高標準、高起點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區與科研成果孵化示范區。
磨山園區坐落于東湖之濱、磨山南麓,面積為886畝,為國家植物資源儲備和植物遷地保護的綜合研究基地,現收集保育植物資源13000余種,建有世界上涵蓋遺傳資源最廣的獼猴桃專類園、東亞最大的水生植物專類園、華中最大的野生果樹專類園、華中古老孑遺和特有珍稀植物專類園、華中藥用植物專類園等17個特色專類園。利用資源與人才優勢,圍繞植物與人居環境、生物安全、水與人類健康三個主題開展特色鮮明的科普教育。現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科研科普基地、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全國林業科普教育基地,國家AAAA級旅游風景區,湖北省和武漢市級科普教育、環境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湖北省禁毒科普教育基地。
現有在職職工290人,其中科研人員174人。設有植物學、生態學2個博士學位培養點,植物學、生態學、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生物與醫藥4個碩士學位培養點。建有國家獼猴桃種質資源圃、國家莢蒾屬種質資源庫、中國科學院水生植物與流域生態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植物種質創新與特色農業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獼猴桃產業技術工程實驗室、中國科學院丹江口濕地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水利部三峽工程運行安全綜合監測系統消落區生態環境監測站、濕地演化與生態恢復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湖北省獼猴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特色資源植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優質獼猴桃高效生物育種及加工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等較完善的科學研究平臺體系。
武漢植物園同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肯尼亞等40多個國家或地區的著名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交流關系,并于2007年成功舉辦了第三屆世界植物園大會,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2013年,中國科學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作為中國政府在境外援建的第一個綜合性科教機構獲批建設,是我園踐行“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舉措,已成為中非科教合作及科技援外的示范基地。
武漢植物園是湖北省植物學會、武漢植物學會、中國園藝學會獼猴桃分會的掛靠單位;是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中國濕地保護協會水生植物專業委員會的依托單位;主辦的學術期刊《植物科學學報》是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
面對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十四五”期間,武漢植物園確定的發展定位與目標為:立足華中,致力于全球亞熱帶和暖溫帶戰略植物資源收集、保育與可持續利用,以及流域治理和大型工程生態安全中的科學前沿問題和重大技術瓶頸,開展戰略性、前瞻性應用基礎研究。依托中-非聯合研究中心和“神農設施”等平臺,為“一帶一路”倡議、長江經濟帶鄉村振興、流域生態安全屏障與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科技支撐與決策依據,成為世界知名生物多樣性和環境教育基地,建成特色鮮明、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學植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