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至13日,2022-2023學年青少年科技競賽優秀學生發展支撐行動·生態環保營在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圓滿舉辦。活動由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主辦,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承辦,來自湖北10所高中的15名青少年科技競賽優秀學生參與活動。在為期十天的活動中,學生們通過參觀、交流、實踐等方式,深入了解了生態領域的科技創新工作和專業現狀,感受科研氛圍。
活動以生態環保為主題,注重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帶領學生走進科研院所、生態農業企業和社會公益機構,利用PBL問題式學習方法開展科學探究,重點讓學生了解生態環保方面的科研工作、前沿研究方向。活動分為3天線上營、7天線下營,包括參觀植物專類園、參訪科普展廳、調研生態環保項目和農業產業園、聆聽科普講座、開展科學實驗、科研課題答辯、自然游戲與體驗等豐富的環節。來自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CCF長江生態保護基金會等單位的專家教授為學生授課。
“了解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物種組成與常綠落葉物種區別”、“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及無機碳(HCO?)利用特性研究”、“微塑料的生態風險研究”……,武漢植物園聚焦生態環保,凝練自身研究特色,圍繞“森林生態”、“濕地生態”、“微塑料與生態系統”為學生們策劃了三個小微科研課題探究項目。提出問題、調查采樣、開展實驗、數據分析,幾天時間里,學生們在科研老師的指導下按照科學探究的一般流程進行自然科學探究實訓。體驗式、互動式、探究式的科技創新實踐活動,讓學生們開闊了科技視野,掌握了科學方法,切身體驗科學帶來的樂趣。在武漢植物園,學生們還參觀了植物專類園,聆聽了科學家精神講座。他們領略了武漢植物園優美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用老一輩植物學家的精神涵養家國情懷、點亮科技夢想。
盛夏,武漢江夏區未來家園一片生機勃勃。學生們參觀了水培能量蔬菜種植園、獼猴桃種植園、蛹蟲草生物提取館,切身感受到科技力量為生態農業發展注入的強勁動力。在武漢東湖濕地科普展廳,學生們了解了中國履行《濕地公約》30周年的成就,感受大國力量和擔當。在湖北省長江生態保護基金會(CCF)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學生們聆聽青頭潛鴨和江豚的保護故事,了解了環保NGO組織如何保護生態,貢獻于生態文明建設。白鱀豚、中華鱘、江豚……這些生物課本上讀過的名字,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博物館以更生動的方式展示在同學們面前。同學們在豐富的館藏標本中對長江的生物多樣性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從長江大保護的角度理解了科學家提出“十年禁漁”的社會意義。
結營儀式上,15名同學分組進行課題答辯,武漢植物園植被生態學、水生植物與水生態系統健康、環境基因組學等學科組的專家對學生們的科研課題探究項目進行點評。武漢植物園科普開放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梅林在講話中肯定了生態環保營的重要意義,贊揚了學生在活動中的優異表現。
從科研院所到企業,從植物園到產業園,學生們在探究性學習中激發了科學興趣、掌握了研究方法,培養了科學思維和團隊合作精神,收獲良多。青少年科技競賽優秀學生發展支撐行動·生態環保營的舉辦,讓學生們聚焦生態領域,拓寬了專業視野,提高了科學素養,助力我國生態環保領域青少年科技創新后備人才的培養。
青少年科技創新是國家發展的戰略需求。2022-2023學年“科技競賽優秀學生發展支撐行動”分為機器人、大數據、人工智能、環境生態、能源動力、航空航天等領域,是面向在全國青少年科技競賽中表現優秀的學生開展的學術交流和實訓活動。活動為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等科技創新活動中表現優異的青少年搭建后續成長發展平臺。
參觀武漢植物園植物專類園
參觀中國履行《濕地公約》30周年成就展
調研生態農業
準備實驗材料
開展實驗
項目答辯
大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