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ody id="79f28"></tbody>
    1. 
      
      1. <progress id="79f28"></progress>
      2. <samp id="79f28"><ins id="79f28"></ins></samp>
      3. <menuitem id="79f28"><strong id="79f28"><u id="79f28"></u></strong></menuitem>
        <track id="79f28"><nobr id="79f28"></nobr></track>
          1. 學術報告

            “環境污染及其生態效應”前沿高端學術交流論壇
            2019/03/18 | 來源:科研處 羅巧芳| 【字號: 】【打印】【關閉

              一、時間、地點

              論壇時間:2019年3月22日(周五)

              論壇地點: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光谷園區1007會議室

              二、學術報告

               

              注:40分鐘報告,含10分鐘交流。

              三、特邀報告嘉賓簡介

              丁士明,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博導、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第二批“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入選者、第四批“萬人計劃”入選者、中國科學院特聘研究員。主要從事新型環境監測技術與設備的研發、以及沉積物污染過程、機理與效應的研究。基于薄層擴散平衡、薄膜擴散梯度、熒光傳感等原理研發了多種采樣監測技術與設備,實現了土壤、水體和沉積物中30余種目標物(磷、硫、重金屬、類金屬)的高分辨、同步、原位(原狀)檢測,同時搭建了技術推廣平臺。已發表SCI論文80余篇,多篇論文發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Analytical Chemistry、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等權威學術期刊。受理發明專利24件,授權13件(第一完成人12件)。

              王小萍,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博導、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曾獲“青藏高原青年科技獎”、“巾幗建功先進個人”、“盧嘉錫青年人才獎”等榮譽。主要從事第三極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的研究,多次組織高海拔科考,并針對高寒環境研發了3種新型采樣裝置,在第三極和北極建立了POPs觀測網,填補了國際觀測計劃的盲區,顯著提高了全球POPs大氣監測的能力。首次提出利用冰雪POPs指紋譜示蹤高原大氣環流的新觀點;建立了高寒環境中多尺度POPs遷移模型,定量評估了南亞向青藏高原的POPs輸入量,為理解全球變化影響下POPs污染物的循環機制及其對高緯、高海拔環境的影響提供了新認識。擔任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編委,Environmental pollution 三極污染專刊客座編輯。主持國家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中科院戰略先導性研究專項子課題、青年創新促進會優秀會員等項目。發表第一/通訊作者SCI論文70余篇,論文被SCI引用2500余次。相關研究成果被國務院《西藏的發展與進步》白皮書大篇幅收錄,同時被Nature專題報道及多次入選國家級科學評估報告及國內外經典圖書。

              王寶利,天津大學/表層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教授,博導;2015年12月從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轉職于天津大學。主要從事河流、水庫等碳、氮耦合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研究。現主持多項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資助的研究項目。已在國際國內刊物上發表論文70余篇,多篇論文發表在Journal of Hydrology,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Chemical Geology等期刊。

              唐建輝,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2007年獲香港理工大學博士學位。2007年起在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和研究員。一直從事海岸帶環境中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和新型污染物的環境過程研究,在萊州灣以及黃渤海大氣-水-沉積物中污染物的分布與傳輸方面開展了系統性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與面上基金、中國科學院青年人才項目、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項目等10 余項。發表SCI論文70 余篇,其中以通訊或第一作者在ES&T、JGR、EP等期刊上發表30篇。論文被引用2400多次。

                歡迎各位老師和同學參加,請提前10分鐘入場!

              湖北省植物學會 武漢植物學會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相關附件:

            中國科學院水生植物與流域生態重點實驗室 版權所有: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技術支持:武漢植物園科技支掌中心 鄂ICP備05004779-1號 鄂公網安備42018502004676號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