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湖南桑植八大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25公頃中亞熱帶山地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監測樣地完成了第一次植物調查,這標志著中國生物多樣性監測研究中又新增了一個大型標準研究平臺,對系統深入提升我國森林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生態系統生態學、生理生態學以及全球氣候變化生態學等領域的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義。該樣地由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部分資助,武漢植物園負責,聯合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湖南科技大學和八大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共同建設完成。
面積大于16公頃的大樣地是目前國際森林生態學大型標準研究平臺之一。2004年,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啟動中國大樣地建設,開始構建“中國森林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截止目前已在國內已建成8個森林大樣地,取得了一批非常優秀的研究成果。八大公山樣地是該網絡在華中地區的重要節點,植被保存相對完好,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植物區系是華中地區的典型代表,是中亞熱帶山地森林生物多樣性長期動態監測的理想基地。
通過分級構建樣方,系統全面收集物種及其地理空間信息,并精確抽取胸徑1厘米以上的立木樣本(約20萬個個體),系統構建了大量成樹和幼樹密度以及空間分布的長期定位數據。這一平臺的成功構建為解決生態學中的諸多核心科學問題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如空間變異和密度制約、碳匯功能、物種多樣性與保護、氣候變化與植物的系統響應等等。與此同時,該大型樣地提供的精確數據還具有重要的潛在應用前景,如開發可持續利用模型、全面評價森林的經濟價值、單個物種的數據還可以高效繁殖樹種服務于種植林業。
武漢植物園擬在已建成的湖南八大公山森林生物多樣性永久監測樣地和湖北五峰后河珍稀瀕危植物群落永久監測樣地兩個樣地基礎上,繼續在武陵山地區建立10-12個1公頃森林生物多樣性監測衛星樣地,構建“武陵山區森林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以武漢植物園戰略發展重點“川東-鄂西植物多樣性形成及維持機制”為主題,研究植物功能性狀與物種共存機制,碳動態與全球氣候變化的關系,植物與動物和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DNA條形碼技術與物種鑒定,植物空間分布格局與生境的關系,森林生態系統服務、恢復與管理等重要科學問題,有力推動武漢植物園森林生物多樣性研究和野外臺站建設,為“武陵山經濟協作區”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利用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撐。
相關附件:
中國科學院水生植物與流域生態重點實驗室 版權所有: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技術支持:武漢植物園科技支掌中心 鄂ICP備05004779-1號 鄂公網安備4201850200467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