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在線發表了武漢植物園博士研究生張克榮的研究論文Change in soil organic carbon following the ‘Grain-for-Green’ programme in China。作者收集整理了涉及我國耕地轉變為草地、灌叢、林地后引起土壤碳庫改變的相關論文,通過對校正到同一標準下的數據重新挖掘分析,發現土地利用變化后,0-20cm深度土壤有機碳儲量可以通過土地利用變化前有機碳儲量、樣地年限、年降雨量、年均溫等參數來估算,土地利用變化4-5年后土壤才開始表現為碳匯,并且推算出我國退耕還林還草后土壤有機碳以36.67 g m-2 y-1的速度積累。該研究結果為我國碳匯能力的估算、全球碳循環建模等工作提供了參考。
為了恢復林草植被,改善生態環境,我國于1999年啟動了建國以來投資規模最大的生態建設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計劃到2010年,新增林草植被3200萬hm2,全國大于25?坡耕地基本退耕還林還草。大規模的生態恢復工程最明顯的是能增加陸地生態系統植被碳庫,對土壤碳庫影響相對較小,但我國耕作土壤損失的有機碳巨大(約7.1Pg),退耕還林后能有效地阻止這種碳損失,而且土壤碳庫容量大(其容量是植被與大氣碳庫的3-4倍),周轉速度慢,能維持較長時期的碳儲藏,因此越來越受到全球關注。
相關附件:
中國科學院水生植物與流域生態重點實驗室 版權所有: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技術支持:武漢植物園科技支掌中心 鄂ICP備05004779-1號 鄂公網安備4201850200467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