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科研處副處長、副研究員盧志軍博士等著的中國森林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叢書——《湖南八大公山森林動態樣地——樹種及其分布格局》于2017年10月由中國林業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在過去的幾十年時間里,中國科學院和林業、農業等相關部門陸續建立了數百個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其中,中國科學院組建的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擁有分布于全國包括農田、森林、草地、濕地、荒漠等生態系統類型的36個生態站。國家林業局建立的中國森林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FERN)由29個生態站組成,基本覆蓋了我國典型的地帶性森林生態系統類型和最主要的次生林、人工林類型。
隨著研究的發展,特別是近年來人們對生物多樣性和全球變化研究的關注,國際上正在推動生態系統綜合研究網絡平臺的建立。在全球水平上,全球生物多樣性綜合觀測網絡(GEO BON)是一個有的研究網絡。它試圖把全球與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長期定位研究相關的網絡整合起來,通過綜合研究,探討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維持與變化機制以及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機理,為生態系統可持續管理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提供科學依據和管理模式。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組織建立了中國森林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Chinese Forest Biodiversity Monitoring Network)。中國是生物多樣性特別豐富的少數國家之一,也是唯一一個具有從北部寒溫帶到南部熱帶完整氣候帶譜的國家。截止到2016年,中國森林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包括大型監測樣地18個,成為繼美國史密森研究院熱帶研究所建立的熱帶森林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CTFS-Forest GEO)之后又一個大型區域監測網絡。由于中國森林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橫跨多個緯度梯度,對于提示中國森林生物多樣性形成和維持機制,以及森林生物多樣性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科學利用和有效保護中國森林生物多樣性資源具有重要意義。
八大公山樣地是中國森林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在華中地區的重要節點,位于中國具有國際意義的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之一的川鄂汀黔邊界山地地區,且在八大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此地是華中植物區最有代表性的典型森林群落和區系。華中地區植物資源收集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又是武漢植物園的核心任務之一,在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的資助下,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與湖南八大公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等單位合作,按CTFS建設規范于2010-2011年在保護區內以亮葉水青岡和多脈青岡(Cyclobalanopsis multinervis)為優勢物種的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內,建設了一個25hm2的永久固定樣地。
武漢植物園植被生態學學科組的盧志軍、鮑大川、劉海波、徐耀粘、黃漢東、江明喜、谷志容等一批科研工作者在此樣地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第一手研究資料,共同著了《湖南八大公山森林動態樣地——樹種及其分布格局》一書。本書以我國武陵山區湖南八大公山25hm2森林動態樣地胸徑大于1cm的232種木本植物為對象,對每個樹種的主要分類特征進行簡要描述,以彩色照片展示樹干、小枝、葉、花、果等;輔以樹種在25hm2樣地的空間分布圖以及個體數量和采用鄭萬鈞(1978)分類系統,被子植物采用恩格勒(1964)分類系統。本書既可作為山地常綠落葉混交林研究的參考資料,也可作為植物愛好者認識華中地區森林植物,了解中國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的野外手冊。
相關附件:
中國科學院水生植物與流域生態重點實驗室 版權所有: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技術支持:武漢植物園科技支掌中心 鄂ICP備05004779-1號 鄂公網安備4201850200467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