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雜草在維持土壤微生物、動物多樣性,減少土壤流失、酸化,以及維持農田生態系統功能的可持續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農田雜草綜合管理的重要手段,好的養分管理可以兼顧作物高產和生物資源的保護。而目前不同養分管理措施對農田雜草群落的影響尚未有一個統一的結論,其影響機理也鮮見報道。
重點實驗室植物營養與農業生態學科組博士研究生湯雷雷在陳防研究員的指導下,通過位于安徽蒙城縣一長達17年的砂姜黑土定位試驗站進行研究,結果表明:農田雜草群落和冬小麥在不同施肥模式下的表現差異明顯,雜草種群對不同施肥模式有其自身的調節機制,如豬秧秧在養分條件較好的處理中能通過增加節間長度來捕獲更多的光能,從而有利于自身的生長。該項研究可為農田優化施肥、雜草綜合管理以及農業生態系統的合理構建提供理論依據。
研究得到了中加國際合作項目(IPNI-HB-34)和湖北省濕地演化與生態恢復重點實驗室開放項目(2011-02)的資助,相關研究結果在著名生態學領域重要期刊Plos One上發表。
不同施肥模式對雜草群落物種多樣性的影響
相關附件:
中國科學院水生植物與流域生態重點實驗室 版權所有: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技術支持:武漢植物園科技支掌中心 鄂ICP備05004779-1號 鄂公網安備4201850200467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