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的砷元素以許多不同形態的化合物存在,其毒性取決于它的化學形態和種類,毒性較大的為無機砷(AsⅢ和AsⅤ),低毒性為甲基砷(DMA和MMA)。水稻生長在淹水厭氧環境中而更容易吸收富集砷,其顆粒對砷的累積導致大米成為人們一個重要的砷攝入途徑。因此準確測定大米中砷形態及含量,進行風險評估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重點實驗室污染生態學科組楊玉義副研究員和王俊研究員指導下,深圳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研究人員,采用高效液相色譜-原子熒光聯用的檢測方法,對大米中的四種砷形態化合物進行分析。經分析來源于廣東省13個城市的260個大米樣品中,總砷的含量在未檢出到225.58 ng g-1之間,平均值為57.27 ng g-1。大米中四種不同砷形態的含量依次為:AsIII (34.77 ng g-1) > AsV (9.34 ng g-1) > DMA (8.33 ng g-1) > MMA (4.82 ng g-1)。經計算廣東省人均通過食用大米周攝入無機砷的含量為1.91 μg kg-1 體重,13個城市大米砷含量的健康風險熵在 0.06 到0.30之間,表明廣東省大米中砷含量對人類健康沒有負面影響。
相關研究結果在環境領域期刊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上發表。
大米中不同砷形態含量與總砷含量的相關性分析
相關附件:
中國科學院水生植物與流域生態重點實驗室 版權所有: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技術支持:武漢植物園科技支掌中心 鄂ICP備05004779-1號 鄂公網安備4201850200467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