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株密度對大王馬先蒿生殖和種子啃食的影響
個體適合度隨居群密度或大小降低而降低的現象被稱之為阿利效應(Allee effect),在物種多樣性維持、物種進化、物種保護和管理上等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而近年來備受關注。傳粉限制是植物居群阿利效應的最重要的發生機制;捕食作用是導致阿利效應的發生的另一重要機制,該機制得到理論模型研究的支持且在動物中得到了廣泛的印證,然而在植物中的證據卻很少。
濕地生態學學科組以大王馬先蒿(Pedicularis rex)為材料,通過兩年的研究揭示了植株密度對大王馬先蒿的傳粉成功、生殖成功以及種子被啃食程度的影響。結果表明兩年中密度對大王馬先蒿的受粉率、種子被啃食前的坐果率和結實率均沒有影響。然而,自然條件下大王馬先蒿的種子被啃食的情況很嚴重,并且稀疏斑塊中的植株種子被啃食的頻率顯著高于密集斑塊;其結果就導致稀疏斑塊中植株的最終的結實率顯著降低。我們的研究揭示出:大王馬先蒿居群不存在傳粉者介導的阿利效應,但確實存在種子啃食者介導的阿利效應發生;我們的研究為植物中同樣存在捕食作用介導的阿利效應提供了一個有力的證據。
本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相關成果以“Evidence of a component Allee effect driven by predispersal seed predation in a plant (Pedicularis rex,Orobanchaceae)”為題在Biology Letters(Biol Lett 9: 20130387)發表。
相關附件:
中國科學院水生植物與流域生態重點實驗室 版權所有: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技術支持:武漢植物園科技支掌中心 鄂ICP備05004779-1號 鄂公網安備4201850200467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