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ody id="79f28"></tbody>
    1. 
      
      1. <progress id="79f28"></progress>
      2. <samp id="79f28"><ins id="79f28"></ins></samp>
      3. <menuitem id="79f28"><strong id="79f28"><u id="79f28"></u></strong></menuitem>
        <track id="79f28"><nobr id="79f28"></nobr></track>
          1. 科研進展

            重點實驗室在物種地理分布格局及其適應機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2013/07/01 | 來源:| 【字號: 】【打印】【關閉

              普通野生稻在中國的分布跨越了較大的地理范圍,表現出明顯的生態群變異,從而為研究普通野生稻沿地理分布格局及其適應機制,驗證環境因子、生理因子和遺傳因子對物種分布格局的影響提供了合適的材料。

              重點實驗室濕地生態學科組博士研究生周雯在劉貴華研究員的指導下,對中國6個省份34個普通野生稻自然種群的形態性狀進行了考察,并于普通野生稻中國分布區的最南部(海南陵水)和北緣以外(湖北武漢)分別進行了同質種植園的移栽試驗,以考查不同地理種群個體移栽后的響應情況。結果表明,表征普通野生稻生殖特征的種子大小與緯度和經度正相關,表征光合特征的劍葉面積與緯度負相關,這兩個性狀的地理格局主要與溫度的地理變化關聯。移栽試驗結果顯示,種子大小、劍葉面積、劍葉形態以及每穗穎果數的地理變異是由遺傳分化和表型可塑性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南部的陵水同質園中,所有移栽種群個體均能成活并完成有性繁殖過程,而在北部的武漢同質園中只有65%的種群繁殖成功,58%的種群成功越冬,不成功的種群主要是南部種群。綜合以上結果,我們結論對極端低溫的耐受性和生殖與生長之間不對稱的變化是限制普通野生稻向北擴張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結果對于理解普通野生稻地理分布限制的形成機制及其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趨勢具有重要意義。

              本項研究獲得中科院戰略性科技先導專項(XDA05130403)、財政部戰略資源科技支撐運行專項(KSCX2-YW-Z-1005)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SFC30970469)的支持。研究結果以Geographic variation and local adaptation inOryzarufipogonacross its climatic range in China為題在Journal of Ecology上在線發表。

               

             

               普通野生稻北部同質園移栽種群的(a)越冬存活率和(b)有性繁殖成功率與其來源緯度之間的關系。虛線表示各位點自然種群的歷史冬季最低溫。在第二個生長季初始時出現一片或多片綠葉就認定該植株成功越冬。每個種群出現一個或多個植株抽穗的情況就認定為有性繁殖成功。 

            相關附件:

            中國科學院水生植物與流域生態重點實驗室 版權所有: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技術支持:武漢植物園科技支掌中心 鄂ICP備05004779-1號 鄂公網安備42018502004676號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