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研究植被恢復和水淹對三峽消落區土壤氮循環的影響,重點實驗室系統生態學科組博士研究生葉琛在張全發和程曉莉研究員指導下開展了對此項目的研究,在三峽消落區植被恢復示范區—忠縣地區通過野外采樣調查和實驗室分析,探討植被及水淹對土壤氮循環的影響機制。
研究發現,短期植被恢復和水淹后,消落區土壤無機氮含量顯著的下降,這主要是地表徑流、水淹、植物的吸收以及氮的轉化過程的相互作用結果。植被和水淹的相互作用顯著增加了土壤的礦化和硝化潛力,而反硝化潛力只在植被恢復初期顯著增加。水淹顯著降低土壤反硝化潛力主要是因為改變土壤有機碳和碳氮比的含量,以及降低土壤容重。植被群落(草本、灌木和喬木)對土壤氮循環的影響主要通過改變土壤有機氮含量,土壤氮的可利用性以及土壤碳氮比。灌木區因為土壤有機碳含量較高,土壤中無機氮含量、礦化潛力及硝化潛力均最高,而喬木區因為土壤碳氮比和有機碳含量較低,土壤反硝化潛力也較低。
該研究結果揭示出土壤無機碳含量在植被恢復和水淹后能顯著下降,同時植被恢復具有提高庫區水質的潛力。該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雜志工程和環境雜志Ecological Engineering(2012, 38: 37-44; doi:10.1016/j.ecoleng.2011.10.005; IF=2.203; 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26.67%)。
相關附件:
中國科學院水生植物與流域生態重點實驗室 版權所有: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技術支持:武漢植物園科技支掌中心 鄂ICP備05004779-1號 鄂公網安備4201850200467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