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瀉亞綱是水生單子葉植物中最為原始的類群之一,全球性廣泛分布,在研究被子植物的系統發育、地理分布格局成因中起著重要作用。
重點實驗室水生植物適應性進化學科組博士研究生陳凌云在王青鋒研究員的指導下,通過細胞核、葉綠體和線粒體部分基因的測序,結合化石證據和系統進化分析,發現澤瀉亞綱中的關鍵代表類群澤瀉科和水鱉科分別在白堊紀晚期和54.7-72.6萬年前發生于歐洲(或非洲)和亞洲地區。澤瀉科和水鱉科的跨大洲地理分布格局主要由陸橋、島鏈和長距離擴散作用導致,并非傳統觀點認為的板塊漂移所造成。他們的研究工作同時還揭示了澳洲在水生植物物種分化中的重要作用,澄清了澤瀉亞綱中部分科(澤瀉科、花藺科、黃花藺科等)、屬(如黃花藺屬、擬花藺屬和Astonia等)的系統發育和親緣關系。
這些結果已于近期發表在進化生物學主流雜志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2012, 63: 407–416)和BMC Evolutionary Biology(2012, 12: 30)上。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水鱉科起源與擴散路線
相關附件:
中國科學院水生植物與流域生態重點實驗室 版權所有: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技術支持:武漢植物園科技支掌中心 鄂ICP備05004779-1號 鄂公網安備4201850200467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