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ody id="79f28"></tbody>
    1. 
      
      1. <progress id="79f28"></progress>
      2. <samp id="79f28"><ins id="79f28"></ins></samp>
      3. <menuitem id="79f28"><strong id="79f28"><u id="79f28"></u></strong></menuitem>
        <track id="79f28"><nobr id="79f28"></nobr></track>
          1. 科研進展

            入侵植物治理的基礎理論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2011/03/30 | 來源:| 【字號: 】【打印】【關閉

              近期,我實驗室入侵生物學科組研究生盧新民、孫燕在丁建清研究員指導下,以入侵植物空心蓮子草為對象,發現了不同生境下入侵植物應對脅迫的不同反應及機制,研究結果為入侵植物的治理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空心蓮子草是我國首批公布的16種重要入侵物種之一,每年給我國帶來的經濟損失達數億元。該草是水陸兩生型植物,分布于我國20余省,生態適應性極強,對生物多樣性和農業生產都帶來了嚴重損失。在澳大利亞美國和我國南方的水生生境,通過釋放天敵昆蟲基本控制了該草危害,但是在陸生生境,人工化學和生物治理措施都難以奏效。如何控制陸生生境的空心蓮子草是世界性難題。 

              盧新民、孫燕等采用人工剪除和釋放天敵昆蟲等方法,通過田間和溫室試驗,發現在陸生生境中,空心蓮子草對人工剪除和昆蟲取食耐受性水平較高,補償能力明顯強于水生生境。研究還發現,在一定的植物密度范圍內,植株個體間存在互益效應,表現為植株對昆蟲取食耐受性水平隨植物密度增加而顯著提高。進一步研究表明,不同生境的植物可能采用不同的補償機制。陸生生境中,空心蓮子草具有強大的根系,一旦地上部分受到脅迫,植物將資源儲藏到地下部分,從而有效應對地上部分的危害;而在水生生境中,由于植株根系不發達,難以有效抵御昆蟲取食脅迫。這些結果表明,陸生生境中植株對昆蟲取食和人工剪除較高的耐受性增加了治理難度,也是國內外生物防治空心蓮子草失敗的重要原因。因此,能否有效抑制陸生生境中植物地下部分的生長是治理成敗的關鍵。 

              以上研究的部分結果,已在近期出版的國際刊物Biological InvasionsPlant BiologyBiological Control上發表。 

            相關附件:

            中國科學院水生植物與流域生態重點實驗室 版權所有: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技術支持:武漢植物園科技支掌中心 鄂ICP備05004779-1號 鄂公網安備42018502004676號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