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園李思悅博士在張全發研究員的指導下,對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即漢江流域上游的主要離子化學開展了4年的系統研究,其研究成果最近在國際環境科學及地球化學領域的重要期刊Chemical Geology,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以及Applied Geochemistry上發表。
李思悅博士綜合運用多元統計、水化學及地球化學原理及理論,引入Cl離子參考值及GIBBS圖解等方法研究我國亞熱帶中尺度流域(漢江上游)的蒸發、化學風化、大氣沉降以及人類活動之間的聯系,揭示了(1)流域水化學主要由碳酸鹽巖化學風化控制,水質類型為重碳酸鹽-鈣質型水。(2)主要離子組成表現出顯著的季節變化,且雨季小于旱季;降水化學對河水主要離子組成的貢獻率約為1%。(3)主要離子成分均在飲用水標準限值內,但是主要陰離子Cl-, NO3-和SO42-在過去10年里增長很快,表明了人類活動對流域水化學的影響;(4)主要來源(碳酸鹽巖、硅酸鹽巖及人類輸入)對河水化學組成的貢獻以及流域化學風化消耗的CO2量。
上述系列研究成果將為發展我國中尺度流域地球化學研究發揮重要作用,同時為評估流域水生態系統對區域氣候變化的貢獻以及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水化學組成打下基礎,也為我國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水質保障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相關附件:
中國科學院水生植物與流域生態重點實驗室 版權所有: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技術支持:武漢植物園科技支掌中心 鄂ICP備05004779-1號 鄂公網安備4201850200467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