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水城縣是中科院定點扶貧縣,為進一步做好科技助力水城脫貧幫扶成效與經驗交流,9月22日-24日,中科院組織中央電視臺、中新社、中國科學報等多家媒體赴水城縣開展科技扶貧采訪活動。作為水城科技扶貧項目的參加單位,武漢植物園黨委副書記(主持工作)、副主任尚納新,獼猴桃種質資源與育種學科組鐘彩虹研究員等參加采訪活動。
9月23日,在科技扶貧成效與經驗交流會上,尚納新應邀做主題報告,介紹武漢植物園科技扶貧工作。經過60余年的資源收集保育和40年的育種技術創新,武漢植物園已建成了世界上基因最豐富的國家級獼猴桃種質資源圃,育成25個自主知識產權品種,改變世界獼猴桃品種格局。自2013年起,武漢植物園服務精準扶貧國家重大任務需求,以鐘彩虹為代表的獼猴桃科技扶貧團隊積極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充分發揮資源與科研技術優勢,深耕貧困縣市,探索出了"專利品種+授權開發+科技服務"的政-企-研合作推廣模式,打造了數個獼猴桃產業扶貧典型案例,幫助貴州水城、湖南花垣等10余個貧困地區獼猴桃產業創品牌、創產值,創效益,助力農民脫貧和鄉村振興。
為幫扶水城縣發展獼猴桃產業,鐘彩虹帶領團隊在水城引進品種,規范生產技術,打造“高端品牌獼猴桃”。在阿嘎鎮松綠村700畝高海拔地區優良品種獼猴桃產業示范基地,鐘彩虹為種植戶進行管理培訓后接受了記者采訪,介紹了水城縣獼猴桃產業扶貧成效。
武漢植物園為水城縣獼猴桃產業提供了整套技術解決方案。專利品種提升品質檔次,引進適合高海拔栽種的品種和規范化生產技術,篩選出了4個適于當地高海撥區域發展的最佳的獼猴桃新品種,利用自主培育的獼猴桃新品種“東紅”替換當地的傳統品種,提高了產品檔次與抗病性,拓寬了種植區域,使全縣的種植區域從海拔1300米提高到1600米。規范標準打造科技碩果,積極協助水城做好品牌打造和市場開拓,引進銷售企業和產業扶貧的成功模式,幫助現有果園的產品開拓市場,制定東紅果實質量標準,引導當地果農重視全產業鏈的科技投入,大力宣傳“水城獼猴桃”,尤其是借助弘光專項“中科院專利品種高端品牌創制”支持“水城獼猴桃”的銷售;積極引導科學種植、科學管理,保持無污染、無農藥殘留的品質,為水城獼猴桃貼上“高端品牌獼猴桃”的標簽。技術培訓助力扶貧扶智,獼猴桃科技扶貧團隊還定期在水城舉辦技能培訓,培訓內容涉及東紅品種特性,園地選擇、建園、土肥水管理、花果管理、病蟲害及整形修剪、采收與保鮮等知識,累計培訓技術骨干1400人,基層技術人員5000余人次。目前水城獼猴桃種植面積已達11.2萬畝,掛果面積約5.5萬畝,產量2.25萬噸,產值達8億元;覆蓋農戶3.73萬戶14.12萬人,其中貧困戶5056戶18754人。
2020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今年3月,水城縣也已實現脫貧摘帽,退出貧困縣序列。水城崛起的億元級獼猴桃產業,正讓越來越多當地農民過上甜蜜生活。
武漢植物園將繼續面向國家戰略需求,擴大核心植物園特色研究所職能與影響,充分發揮科研資源與成果優勢,不斷總結科技助力扶貧經驗,助力鄉村振興,服務“一帶一路”建設。
科技扶貧成效與經驗交流會
與獼猴桃扶貧產業園的種植戶交流
鐘彩虹接受中央電視臺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