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下午,應武漢植物園邀請,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姜全研究員、新西蘭皇家植物與食品研究院首席科學家Jia-Long Yao(姚家龍)研究員到武漢植物園進行學術交流,園部分PI、青年科研人員、在讀研究生共30余人參加此次活動,報告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種質創新與特色農業重點實驗室主任韓月彭研究員主持。
桃樹是一種食用和觀賞兼用的重要經濟果樹,因其肉質鮮美,被稱為“天下第一果”。在生產過程中,優良的品種能深受消費者的青睞,也能創造高的經濟價值。新中國成立以來,桃育種科學家們已育出了豐富多樣的品種,但新形勢下的桃育種工作如何開展,這仍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姜全研究員以題為“新形勢下桃桃產業的變化和發展”與在場的師生們進行深入仔細的交流。他詳細地講述了桃資源的收集、保存和鑒定策略,以及育種的目的和手段,同時也提出了桃種質創新和育種對育種者的要求。結合自己30余年的育種工作經驗,他還提出了未來中國桃育種形式和策略的變化,令人深思。
蘋果是世界上重要的水果之一,也是我國的第一大水果。蘋果的大小和色澤是影響消費者購買的最重要因素。姚家龍研究員以題為“microRNA regulation of apple size and coloration”詳細地講述了近些年來課題組在microRNA調控蘋果果實大小和品質方面的研究。尤其在microRNA172 靶向AP2基因,影響其mRNA穩定性以及蛋白質的形成,從而參與對MYB基因調控方面做了深入的探索。他的工作為如何改良蘋果果實大小和色澤提供了新的思路。
報告結束后,兩位報告人與師生就相關領域內的學術問題進行了交流討論,細致解答大家提出的問題,受到廣大師生的一致好評。
報告人簡介:
姜全,男,研究員,國家桃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1986年7月畢業于北京大學,獲理學士學位,同年分配到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林果所工作,曾獲中國農學會第七屆青年科技獎、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獎、首都勞動獎章,以及北京市總工會經濟技術創新標兵、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等稱號,入選首批國家級百千萬人才工程。
Jia-Long Yao博士,PFR首席科學家。長期從事果樹果實發育分子調控機理研究,在果實發育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等方面取得了創新性成果。首次揭示了PISTILLATA基因在蘋果無籽果實形成方面的重要作用(Yao et al, PNAS,2001),為模式植物擬南芥相關研究提供了借鑒作用,研究成果備受新西蘭及全世界的關注并在Current Biology和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等世界頂級雜志上做了評論。同時,在擬南芥SEPALLATA基因尚未命名前,開展了蘋果、番茄同類基因TM29和MdMADS8研究,闡明了它們在調控果實發育中關鍵作用及新功能,研究結果已在Plant Physiology(2002)和Plant Journal(2013)等植物學權威期刊發表。最近揭示了蘋果microRNA172是控制蘋果果實大小變化這個關鍵的馴化性狀的關鍵基因(Yao et al, Plant Journal, 2013),促進了人們對多年生木本馴化規律的了解,研究結果對于闡釋生物適應性及指導現代植物的育種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構建了蘋果、梨等多年生果樹組培再生和基因轉化體系,為廣泛開展果樹基因功能驗證提供了良好平臺。獲批專利8個。
姜全研究員做報告
Jia-Long Yao研究員做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