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上午,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鄧興旺教授應邀到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進行學術交流,做了題為“Regulators of COP1 E3 ligase & their roles in light control of plant development”的學術報告。講壇由武漢植物園副主任王青鋒主持,230余名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參加會議。
鄧興旺的報告圍繞植物光形態建成和暗形態建成展開,總結了其課題組30年來在本研究方向的研究成果。從30年前COP基因家的最初發現及鑒定開始一直到COP基因家族互作基因及作用靶標的研究分析,整體梳理回顧了植物光形態建成的重要研究進展。同時鄧興旺教授還對植物種子萌發以及出土過程中的分子機制開展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發現COP基因家族通過影響EIN3轉錄因子進而調控乙烯通路,通過乙烯通路去感知周圍環境的機械壓力,鄧教授總結在種子出土過程中植物通過乙烯信號途徑感知環境機械壓力,通過COP家族介導的通路感知光照。
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博士研究生韓雪做了題為“光形態建成調節系統起源與植物登陸”的報告,基于大數據分析系統闡述了光形態建成調節系統核心組分的起源與進化,發現在紅藻門中就已經出現了光形態建成核心組分,同時在綠藻門中就已經出現了不同光形態建成的系統分化,同時發現光形態建成與植物登錄顯著相關。
鄧興旺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曾任美國耶魯大學植物生物學冠名終身教授(Daniel C. Eaton Professor)、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共同所長。于1982年和1985年在北京大學生物學系分別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于1989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博士學位,1989年至1991年在美國加州大學和美國農業部聯合實驗室做博士后研究,1992年開始在美國耶魯大學建立實驗室,任助理教授,1995年起任該校副教授,2001年起任該校終身正教授,2014年7月1日全職入職北京大學。鄧興旺教授長期從事植物光形態建成和農業生物技術方面研究工作,是國際植物生物學研究領域的主要科學家和領軍人物之一,其實驗室的研究工作已經形成了關于植物光形態建成調控機制的經典理論體系,他最先發現的光形態建成的核心抑制因子COP1是近27年來擬南芥中研究引用頻率最高的基因。實驗室至今發表學術論文共計324篇,其中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Science》、《Cell》上發表14篇,在植物領域權威期刊《Plant Cell》上發表73篇,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21篇。根據Thomson Reuters集團2018年發布的最新數據,鄧興旺教授入選全球高引用率(TOP 1%)科學家之一(https://hcr.clarivate.com/);根據Elsevier發布的數據,鄧興旺進入2018年中國高被引學者“生化、遺傳和分子生物”榜單第三名;根據Web of Science數據,截止到目前,他的學術論文H-index(H指數)達到97,論文的總被引用次數近25000多次。鄧興旺教授還曾(和正在)擔任《Plant Cell》、《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Plant J》、《Molecular Plant》等多種重要國際植物生物學刊物的編委,并多次被邀請參加或組織國際學術大會。因其在植物生物學研究上的杰出貢獻,鄧興旺于1995年榮獲克林頓總統頒發的“美國總統青年學者獎”,2003年獲世界植物分子生物學學會(ISPMB)最重要獎項“The Kumho Science International Award”,2013年被遴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
鄧興旺教授做報告
鄧教授報告現場
韓雪做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