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中科院武漢植物園與湖北楚蒡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簽署了一份專利轉讓及合作研究協議,首次成功轉讓一項發明專利——“利用耐鎘真菌在鎘污染土壤中進行生態修復的方法”(國家專利號ZL 201310538617.4)。
鎘是毒性最強的重金屬污染物之一,土壤中過量的鎘不但會抑制植物的正常生長,還可通過食物鏈影響人類健康。隨著近年來鎘污染事件的頻發,對鎘污染土壤的治理也日益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重視。而目前常用的鎘污染土壤修復方法(包括工程、物理及化學方法等)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難以大規模實施,且會導致土壤結構破壞,生物活性下降以及土壤肥力的退化。
針對上述問題,經過反復篩選和試驗,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傅金民研究員和課題組成員羅宏基、婁燕宏等共同提出了“利用耐鎘真菌在鎘污染土壤中進行生態修復的方法”,并于2015年6月10日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該發明利用耐鎘真菌對鎘污染土壤進行生態修復,采取鎘污染地區優勢植物的根際土壤進行耐鎘微生物的篩選,解決了耐鎘微生物對污染土壤的環境適應性問題;同時,利用既有一定耐鎘能力,又與耐鎘真菌具有兼容性的植物,克服了植物-微生物間的排斥作用;將耐鎘真菌接種到鋸末中進行施用,不僅確保了微生物的養分需求,還可有效利用廢棄物。利用該發明專利進行鎘污染土壤的生態修復,成本低廉、操作簡便,不會破壞土壤的物理結構,可大規模推廣實施,具有良好的社會、生態綜合效益,應用前景廣闊。
草坪種質資源學科組在科研成果轉化及發明專利的申請等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已取得了不菲的成績,本次專利的首次成功轉讓更展示了課題組科研水平的提高,專利保護意識的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