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經國家農業部批準,武漢植物園成功獲批“國家獼猴桃種質資源圃(武漢)項目”。項目建設為期2年,總投資400萬元。將建成中國科學院首個國家級專科植物資源圃(獼猴桃科),項目建成后將在獼猴桃物種收集、資源保存、品種開發和產業推廣方面起到極為重要作用。
作為中科院“三園兩所”戰略部署的武漢植物園,通過近30年的不懈努力和潛心研究,通過收集、保育和研發,目前已經建成獼猴桃資源保存圃、物種圃和品種圃,共收集了獼猴桃屬植物物種和種下分類單位(新分類系統)57個、變型20個;80個國內外中華、美味及軟棗、毛花品種(系);36個雜交組合的2.5萬株后代;在資源收集數量和保存規模上是目前國內外該屬植物遺傳多樣性涵蓋量最大、種質資源最豐富的基因庫。此次,武漢植物園獲批國家種質資源圃項目是響應中科院‘創新2020’號召、對中國獼猴桃提質改造和產業振興的巨大契機。
武漢植物園在獼猴桃資源的收集和保護過程中,十分注重基礎研究。武漢植物園利用細胞學、分子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等多學科綜合手段深入開展獼猴桃種質資源評價-利用-保育、系統進化以及重要經濟性狀(如果肉顏色等)的基礎研究,填補了該屬植物遺傳資源系統分析與評價及遺傳改良的空白,為獼猴桃的分類和新品種選育提供了科學依據。此外,武漢植物園還著重強調獼猴桃資源的高效開發和可持續利用:目前已選育出‘金桃’、‘金艷’、‘金早’、‘金霞’、‘武植三號’、‘磨山4號’、‘江山嬌’、‘超紅’、‘金鈴’、‘滿天紅’等10余個新品種,其中5個通過國家級審定。除在基礎研究和品種開發外,武漢植物園在獼猴桃品種推廣和產業化方面也取得可喜成就:獼猴桃品種‘金桃’和‘磨山4號’實現專利使用權全球轉讓,開創了中國果樹新品種走向世界的先河;黃肉新品種‘金艷’開創了國內果樹新品種當年審定當年成功轉讓的先例。目前,“金桃”已經在歐洲、南美洲和亞洲等地形成規模化種植并徹底改變了新西蘭“海沃德”品種壟斷國際市場的局面,形成了北半球黃肉品種與新西蘭新推的黃肉品種“Hort16A”相抗衡的局面。
武漢植物園立足華中地區植物資源優勢,遵循“鞏固數量,提高質量,深入發掘,加強利用”的原則,逐漸擺脫了以往模糊的科研開發思路,邊摸索邊實踐,大膽創新,成功地探尋出了“物種保護—科學研究—持續利用”的資源植物研究開發運作模式(即Resources – Research - Resolution, 3R Model ,簡稱3R 模式)。其中,獼猴桃資源的研究、開發和利用是最為成功的案例。該研究模式的成功應用將有力推動武漢植物園在戰略植物資源種質創新及可持續利用上取得更大的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