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屬(Croton)是大戟科(Euphorbiaceae)的第二大屬,僅次于大戟屬(Euphorbia)。本屬植物種類豐富,全世界約有1300個物種,我國種類較少,僅記載有23種。本屬植物生活型多樣,有喬木、灌木、草本、藤本,差別較大,分類復雜。巴豆屬廣泛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在新熱帶中數量最多。此屬許多種類可作藥用,但常有毒。中藥中的著名的瀉藥“巴豆”,就是本屬植物巴豆樹(Croton tiglium L.)成熟干燥的果實。
中國科學院植物種質創新與特色農業重點實驗室東非植物區系與分類學科組博士研究生Veronicah Mutele Ngumbau進行植物區系調查時,在肯尼亞東部海濱采集到一種大戟科植物。最初,根據它是灌木且葉對生,葉緣具齒等特征,將其鑒定為野桐屬(Mallotus)植物。在對其DNA進行初步測序,查閱巴豆屬植物文獻之后發現,該種應屬于巴豆屬,且與馬達加斯加及附近島嶼分布的一些巴豆屬植物種類形態相似。但奇怪的是,它和東非大陸所有已知的巴豆屬植物形態差異都較大。基于核基因ITS和葉綠體基因片段trnL-F的序列數據所構建的系統發育樹中,該種鑲嵌在巴豆屬馬達加斯加北部物種分支里面。形態和分子系統學方面的證據都顯示該種和馬達加斯加區域特有的巴豆屬物種有很近的親緣關系。在王青鋒研究員和胡光萬研究的指導下,與美國的波多黎各大學和密歇根大學的大戟科專家合作,進行了仔細的形態學比較和分子系統學研究,最終確定其為巴豆屬植物新種,并屬于巴豆屬中原來被認為只在馬達加斯加北部和科摩羅群島分布的Adenophorus群(Adenophorus Group)的成員,因其模式產地為Kaya Kinondo森林,故將其命名為Croton kinondonesis G.W.Hu, V.M.Ngumbau & Q.F.Wang。
該新種在形態上和產于馬達加斯加區域的Croton mayottae和C. menabeensis兩個種最為相近,但是和前者相比,新種托葉絲狀且早落,葉緣粗鋸齒狀,葉背面腺體著生于主脈發出的二級葉脈基部可與之區分;和后者相比,可通過葉基形狀(心形)及葉背面腺體著生方式與之區分。其中C. mayottae是馬達加斯加北邊科摩羅群島中馬約特島的特有種,而C. menabeensis僅分布于馬達加斯加西北部。從新種和這兩個最近近緣種及其他近緣種的地理分布來分析,該屬在物種演化和散布過程中,存在從馬達加斯加經科摩羅群島擴散到非洲大陸的可能,該擴散途徑最可能是由洋流引起。
研究結果以“A New Species of Croton (Euphorbiaceae) from a Madagascan Lineage Discovered in Coastal Kenya”為題發表在植物分類學國際期刊Systematic Botany上。
圖版1:Croton kinondonesis G.W.Hu, V.M.Ngumbau & Q.F.Wang
圖版2:基于ITS and trnL-F序列數據構建的系統發育樹(橙色類群來自新世界,紅色類群來自亞洲和澳大利亞,綠色類群來自非洲大陸,藍色類群來自馬達加斯加和科摩羅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