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從國家知識產權局獲悉中國科學院植物種質創新與特色農業重點實驗室的發明專利“獼猴桃種間雜交品種金艷的分子鑒定方法”(ZL 201510062151.4)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發明人:黃宏文、鐘彩虹、李大衛和劉義飛。
建立植物新品種鑒定和保護體系對保護育種者權益、促進植物品種創新、有效利用植物種質資源和促進農林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分子標記因其穩定、不受表型及環境變異影響,已成為新品種特異性、一致性及穩定性(即DUS測試)測試的重要手段。此外,分子標記解決了目前育種材料遺傳基礎日益狹窄及選育品種數目增多導致的品種差異趨同問題。利用AFLP和SSR標記等多種分子標記的方法,對油菜、玉米和水稻等多種作物成功地進行了DUS補充測試。在我國,玉米、水稻和大麥等作物的分子鑒定圖譜已經成為品種保護國家標準(如,2014年頒布的《大麥品種鑒定技術規程SSR分子標記法》)。單核苷酸多態性(SNP)標記作為第三代分子標記,目前已廣泛應用于遺傳多樣性分析、品種鑒定、遺傳連鎖圖譜構建和重要性狀的基因定位等相關研究中。特別是,最近SNP標記在冬、春大麥等品種測試中的成功運用,為獼猴桃等多倍體物種進行分子標記鑒定提供了有力示例。
我國獼猴桃產業和科研的發展已成為獼猴桃品種分子鑒定體系開發的強勁推動力。聯想控股現代農業板塊公司佳沃集團等大型企業介入農業,在產品的推介、品牌的創建等方面投入大量的資金,推動了我國果品的高端化和國際化;但與此同時,一批劣質及仿冒的品種和果品在市場流通,如何鑒定并保護新品種及其產品已成為國內企業及科研單位的重要任務。隨著獼猴桃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中華獼猴桃的參考基因組草圖(616.1Mb)和39040個基因序列已經被公布并得到注釋。這為我們開發獼猴桃品種鑒定的分子標記方法提供了科研基礎。
本發明選擇獼猴桃種間雜交品種‘金艷’為研究對象,開發出一套基于測序和生物信息學手段的鑒定獼猴桃種間雜交特征的分子鑒定方法。其發明方法具有重復性好、穩定性高的特點,是第一個應用于獼猴桃種間雜交品種鑒定的方法,可推廣應用于其他類似獼猴桃種間雜交品種的分子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