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植物種質創新與特色農業重點實驗室天然產物合成生物學學科組科研人員陳方方和李長福在章焰生研究員的指導下,采集湖北、安徽、湖南、江西、浙江、四川、甘肅、河南、貴州、山東和北京等11個省市的19個地區的蒼耳樣品,通過電鏡掃描和色譜質譜等手段研究發現蒼耳倍半萜內酯在幼葉表面的球狀腺毛中大量合成和儲藏的,并對這19個地區的蒼耳素的提取物進行收集純化和核磁共振研究,發現在不同生境中的蒼耳倍半萜內酯具有化學結構多樣性,大致可分為三種:湖北(武漢、浠水、房縣)、河南南陽、安徽(合肥、郎溪)、湖南懷化、江西贛州、浙江瀝水、四川(遂寧、廣源、青城)、貴州王謨、山東泰安和北京的被分第一種類型,腺毛細胞中含有蒼耳明(Xanthiumin)和8位異構體蒼耳素(8-epi-xanthatin);甘肅慶陽和河南三門峽的為第二種類型,腺毛細胞中含有蒼耳明(Xanthiumin)、蒼耳素(Xanthatin)和8位異構體蒼耳素(8-epi-xanthatin);貴州遵義的為第三種類型,腺毛細胞中含有蒼耳素(Xanthatin)、8位異構體蒼耳素(8-epi-xanthatin)和二氫蒼耳素(Xanthinosin)。從這些區別中可知不同生境中蒼耳腺毛細胞中的蒼耳倍半萜化合物的次生代謝途徑有一定的差別,有關于這方面的進一步研究在進行中。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PlosOne上(2013, 8(10),e76621)。
LC-MS分析不同生境蒼耳腺毛中蒼耳倍半萜內酯化學結構的三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