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種質創新與特色農業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除麗云、黃宏文、王圣梅、鐘彩虹共同發明的“獼猴桃天然紅色素提取方法”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專利號:ZL 200810197613.3)
食品的色、香、味、形是構成感官性狀的四大要素。而食品的色,是食品給人視覺的第一感官印象。常用的食品色素包括兩類:天然色素與人工合成色素。天然色素來自天然物,主要從植物組織中提取。人工合成色素是指用人工化學合成方法所制得的有機色素,如:煤焦油等。許多天然食品本身具有色澤,這些色澤能促進人的食欲,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因而有利于消化和吸收,是食品中重要感官指標。
天然食品在加工保存過程中容易退色或變色;合成色素具有色澤鮮艷、著色力強、性質穩定和價格便宜等優點。但大量的研究報告指出,幾乎所有的合成色素都不能向人體提供營養物質,某些合成色素甚至會危害人體健康,甚至還有致癌的作用。在巨大的經濟利益的驅使下,某些不法商在食品中添加了超標合成色素,給消費者的健康帶來極大的損害。
在過去研究獼猴桃色澤領域里,僅限于綠色和黃色。目前,用于獼猴桃食品加工的飲料色素也比較單一,即綠色或黃色兩種,主要源于栽培品種美味和中華兩大系列,如米糧1號為綠色,某些中華為黃色。從目前市場上看,紅色的獼猴桃加工飲料幾乎沒有,天然的紅色飲料更是難見其蹤影。
在獼猴桃的66個物種中,絕大多數物種的果肉均為綠色和黃色,少數則為紅肉,但由于地域之間的差異,這些本應該著色的果色顯得暗淡,甚至顯得黯然失色。究其原因,研究者們曾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特別是對紅肉(如:紅陽)的研究,以緩解人們對獼猴桃紅肉或紅果汁的需求。雖然有些成效,但效果不明顯。
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除麗云、黃宏文、王圣梅、鐘彩虹等為了提供一種如何從綠色植物獼猴桃中提取天然紅色素的加工產品,他們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缺點和不足,在長期調查和獼猴桃試驗中發現用獼猴桃“白背葉”提取天然紅色素方法較為理想。
發明專利“獼猴桃天然紅色素提取方法”,其操作簡單、方便易行,它的最大特點是:色澤艷麗,能與山楂紅相媲美。可用于食品飲料中,富含Vc,不論從健康角度,還是從保健角度,都是真正意義上的綠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