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科研處全體人員把服務科研人員,提升創新能力,促進科技發展,做好社會服務作為科技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屬,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有關科技政策方針,面向國家、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依托廣大科研人員,緊密圍繞項目、成果、平臺、機制等方面開展工作,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
科研項目持續穩定增加:新增項目73項,合同經費達12500萬元,到位科研經費12732萬元。
科研產出質量持續提升:以第一或最后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173篇,影響因子5以上論文66篇,其中9以上論文12篇,專利授權22件,出版專著11部;發布地方標準3個。
規范制度建設,注重規劃制定:優化了科研組織結構,改革了傳統PI制,將34個學科組組建為7個大研究團隊,制定了定量考核指標;修訂了《科研產出獎勵辦法》和《科研經費分散采購管理辦法》;制定了《武漢市應用基礎前沿項目管理辦法》和《大研究團隊考核辦法》;完成“十四五”規劃編制任務。
院地合作工作顯成效:主動走出去、積極請進來,拓展了與省內外、院內外的科技合作,多措并舉加快科技成果落地。我園牽頭共建嶺南(韶關)植物園,參與南嶺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研究院建設。
科技創新和科研平臺建設穩步推進:神農設施通過國家發改委組織的項目復評,“荷花國家種質資源庫”、“淫羊藿國家種質資源庫”初步獲批;“優質獼猴桃高效生物育種及加工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獲省發改委認定;湖北省獼猴桃自然資源庫持續獲經費支持;積極組建“戰略植物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規劃建成水生植物資源圃。
搭建高端學術交流平臺,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成立了東湖講壇,開展了28期學術講座;承辦了第三屆全國水生植物資源與環境學術研討會;啟動了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中國濕地保護協會水生植物專業委員會;主辦了“微生物生態學與環境健康”青年科學家論壇;成功召開了湖北省植物學會、武漢植物學會第十次會員代表大會暨2021學術年會。
掛靠部門科技支撐中心和標本館工作進展順利
參加科技部、財政部組織的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評價考核結果為良好。中國科學院信息化評估持續良好,完成所級公共技術中心自2016年獲批以來的首次評估,評估結果為通過。新增國內標本23311份,新入庫模式標本15種,共7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