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麗,中國共產黨黨員,2012年入職,一直擔任科普宣傳專員一職,承擔園科普宣傳工作,工作內容包含新聞宣傳、科普創作、科普活動策劃、自媒體管理等版塊。一直以來,陳長麗對待工作認真負責,面對科學傳播形式的變化,積極致力于工作方式的拓展與創新,
多年來,陳長麗一直致力于積極開拓科學傳播渠道,依托從國家到地方,從傳統到新興的立體傳播網絡,打造立體全面的科學傳播體系。與從國家到地方的30多家媒體建立常態化的聯系,年接待媒體80余次,年發布新聞300余次。參與大型科普的策劃,從優化科學傳播的角度積極提供建議,并且主動聯系媒體參與大型科普活動的策劃,加強深度合作,產生了一些列有深度、有影響的科學傳播案例。
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時代的發展,科學傳播工作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陳長麗積極把握“新媒體、融媒體、微傳播”時代科學傳播工作現狀,實現傳播方式、渠道的不斷豐富和迭代。從倚重傳統媒體到拓展新型傳播渠道如微信、微博開展新聞傳播,到合力搭建武漢植物園的自媒體矩陣,再到利用媒體融媒體全媒體平臺開展科學傳播,實現武漢植物園傳播平臺的迭代升級和傳播平臺的不斷優化。陳長麗積極吸納移動互聯網媒體平臺拓寬傳播渠道,并且積極建立運營武漢植物園兩微一抖的自媒體傳播陣地,打造立體全面的融媒體全媒體宣傳體系,助力科學傳播工作卓有成效地展開。
2020疫情期間,武漢植物園閉園兩個多月,閉園期間陳長麗積極調整科普宣傳策略,將宣傳主陣地挪到線上,通過武漢植物園自媒體矩陣開展網絡宣傳。開展將線下科普活動搬到線上、與新浪湖北官博聯合發布疫情正能量海報、與辰山植物園互動、線上看畫展、線上看花訊等活動,有效地規避了疫情對武漢植物園科學傳播的影響。閉園期間,加大了科普文章的創作力度,創作14篇原創科普文章, 其中,被中國科學院官方微信《中國科學院之聲》收錄5篇 ,中國科學院科普博覽收錄4篇。
開園后,為應對疫情防控常態化、大型科普活動受限、入園公眾人數受限的情況,陳長麗充分利用直播、短視頻等“云宣傳”手段打破宣傳困局,開拓宣傳局面。2020年,在各類大型科普活動中開展直播11次,在學習強國、人民日報、央視、新華社、湖北電視臺、武漢電視臺、長江日報融媒體、新浪湖北、騰訊、鳳凰網、抖音平臺上播出,觀看量達到900萬人。武漢植物園通過“云科普”手段開展科普活動得到了光明日報、工人日報、新華網、中國婦女報等中央媒體的報道。陳長麗個人開展“云直播”活動的畫面還被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專題展覽”收錄展出。2020年,陳長麗大力加強科普視頻的制作,制作科普短視頻27個,其中獼猴桃系列科普視頻在中國科學院四大自媒體平臺及《學習強國》平臺上聯合播出。在“中國科學院第六屆科普微視頻創意大賽”的評選中,陳長麗參與制作的三個科普視頻斬獲兩個三等獎,一個優秀獎。
工作九年以來,陳長麗發布的新聞累積成9本厚厚的書籍。個人獲得多項榮譽,曾經連續三年獲得武漢廣播電視臺“優秀通訊員”的稱號,相繼獲得“梁希科普獎”,全國科普日先進個人,湖北省科技活動周先進個人等獎項。負責運營管理的武漢植物園新浪微博獲得“2019湖北微博景區創意營銷案例”獎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