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ody id="79f28"></tbody>
    1. 
      
      1. <progress id="79f28"></progress>
      2. <samp id="79f28"><ins id="79f28"></ins></samp>
      3. <menuitem id="79f28"><strong id="79f28"><u id="79f28"></u></strong></menuitem>
        <track id="79f28"><nobr id="79f28"></nobr></track>
          1. 歷年度明星 返回中科院武植物園首頁
            2018年,武漢植物園全體職工緊緊圍繞“率先行動”計劃,求真務實、真抓實干,全面完成了2018年度工作目標。為表彰先進,激勵全園職工開拓進取,再創佳績,現授予植物多樣性與進化學科組、果樹分子育種學科組 “優秀科研團隊”稱號,科研處“優秀管理團隊”稱號,張克榮、陳桂林、潘俊峰、戴李菁“明星員工”稱號。
            科研處優秀團隊先進事跡(2018年度)

              科研處主要承擔我園科技創新戰略規劃、各級各類各科研項目組織申報、平臺管理、國際合作與外事管理、科技開發與成果轉化、院地合作、知識產權管理、成果鑒定、成果獎勵申報、實驗室、溫室及試驗用地管理、試劑采購與安全管理、學術交流、學會管理、綜合統計、科技檔案等管理工作。

              在園領導和各中心、學科組的大力支持與配合下,我園科研管理各項工作取得了新的進展。在項目組織、科技服務、人才培養及國際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效;研究所分類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平臺建設成效顯著,各項工作都保持了較好的發展勢頭。科研處于2010-2012年連續三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院地合作先進集體;每年都被為武漢市統計先進單位;2015-2016年榮獲“新聞宣傳優秀團隊”;2016~2018年度連續三年榮獲武漢植物園“優秀管理團隊”稱號。

              一、規范制度建設,服務科研工作

              科研處是一支老中青相結合的精干團隊,為了更好的做好科研管理工作,爭取更多高層次的科研成果,激發全園科研人員從事科學研究的積極性,幾年來科研處先后制定、修訂和完善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如:《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科研資源收費使用管理辦法》、《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科研項目經費管理辦法》、《傳統分類學創新單元及相關科研人員考核的補充規定》、《科研項目關聯業務管理辦法》,《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科技創新單元及科研人員管理辦法》、《武漢植物園野外科學考察科研活動經費支出管理辦法》、《武漢植物園科研外協經費管理暫行規定》、《武漢植物園學術道德規范及學術不端行為處理規定》、《武漢植物園學術論文發表管理暫行辦法》、《武漢植物園科研產出獎勵辦法》等科研管理文件。

              制定完善了實驗室安全相關管理制度,如:《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危險廢棄物管理辦法》、《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規定》、《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易制毒化學品管理辦法》、《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危廢品倉庫管理辦法》等辦法的制定。

              通過修改、完善相關管理制度,使科研管理工作各方面有章可偱,本著“以服務科研為宗旨,以提高管理水平為目標”的原則,將科研管理做到了科學化、制度化、人性化。

              二、 科技創新和核心競爭力持續提升

              2018年度,我園在研究所分類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繼續著力推進研究所分類改革工作,三園“核心植物園特色研究所實施方案”于2018年12月4日獲院長辦公會通過,正式進入籌建期;由我園組建的特色園藝作物分子育種與產業化團隊成功通過種子創新研究院遴選;積極參與藥物創新研究院華南分部的組建工作。

              三、加強科研人才培養,強化科研過程管理

              為了加快科研發展,加強青年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一批優秀的青年科研人才,2016~2018年度我園累計部署了21項科技骨干人才計劃。 截止至2018年,共有16人獲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支持,目前各項目進展良好。

              2018年度新增各類計劃項目76項,落實合同經費9523萬元。其中,國家項目22項,合同額2061萬元;科學院項目23項,合同額4662萬元;地方和企業委托22項,合同額2474萬元,自主部署10項,合同額326萬元。

              到位科研經費8814萬元,其中,國家經費1938萬元,占22%;院內經費4630萬元,占52.5 %;地方經費1304.5萬元,占總經費的41.8%;企業及其他經費737,占總經費的8.4%;研究所自主部署經費205萬,占總經費的2.3%。非洲中心運行經費2475萬元。

              2018年度我園共申報國家基金項目66項,獲資助18項,直接經費資助總額936萬元。在人才類項目“優秀青年科學基金”方面取得了零的突破,獲直接經費資助130萬。

              在研項目均順利實施,并取得較好的階段性成果。多年來,科研處對每個結題項目及時清理、整理、歸檔。保證了科研材料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并確保了其對今后的查考利用價值。

              四、加強知識產權及科研成果管理,促進院地合作與成果轉化

              2018年度經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共發表論文175篇,其中我園第一作者或最后通訊作者發表SCI收錄論文134篇,包括TOP5%論文9篇,TOP10%論文23篇,TOP30%論文60篇;出版著作3部;專利申請38件,創歷史新高,專利授權21件,同比增長了4.8%;植物新品種國際登錄4個,品種保護3個。獲批中國科學院《科研組織知識產權管理規范》貫標工作專項經費10萬元,為科研人員申請并獲批授權專利補貼16萬元。

              為推進獼猴桃“雙向脫毒”種苗技術的應用,促進專利成果的轉化,加快“雙向脫毒”種苗技術體系建立與種苗生產,2018年度“一種獼猴桃抗潰瘍病雙向脫毒大苗生產方法”(201711163410.8)專利技術以40萬元成功轉讓至擁有先進的種苗生產管理體系的武漢維爾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在深入開展標準化戰略方面,充分發揮技術標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引導和規制作用,在構建科學合理的地方標準體系上成效顯著,共發布地方標準11項。《植被生態混凝土護坡技術規范》經湖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批準,于2018年6月7日正式發布為湖北省地方標準,于2018年7月18日正式實施;《湖北省破損山體植被修復技術規范》獲湖北省地方標準制訂立項,該標準制訂項目將于2020年完成;《六盤水市獼猴桃生產技術標準體系》等10項地方標準經六盤水市市場監管局批準,于2018年9月13日正式發布為六盤水市地方標準,10項標準將于2019年3月13日正式實施。

              科研處一貫注重推動我園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不斷探索成果轉化途徑,努力服務全國各地經濟發展,根據自身實際,勇于實踐和大膽探索, 積極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并取得較好進展,在新品種繁育與推廣方面,已形成邊發明創造,邊實施的良性格局。

              以專利品種獼猴桃為代表的一批科技成果獲產業化的推廣實施:與北京惠奧基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武漢維爾福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源盤果業有限公司簽訂了品種‘東紅’、‘金艷’和‘淫羊藿’品種許可協議3個,合同額890萬元,成果轉移轉化經費到賬83.32萬元。年內共與地方企業簽訂技術合同46個,合同額2052.5萬元。其中:技術轉讓合同3項890萬元;技術開發合同10項763萬元;技術服務合同16項399.5萬元;其他委托合同16項。科研處為其辦理技術合同登記40項;技術合同免稅申請8項;1160萬元獲批免稅。為學科組節省了幾百萬元的稅款。

              積極組織科研人員申報省院合作項目,并獲批院地合作科技專項、中國科學院恩施硒產業發展項目、海南文昌景觀改造項目各1項,三項經費合計260萬元。通過參與科技成果轉化簽約、成果發布、項目對接等活動,加強了與地方的科技合作,簽訂了系列科技合作協議。并通過多種渠道,全方位宣傳推廣我園科研成果,促進了我園科研成果的轉移轉化。在為本園獲得顯著的科研成果轉化效益的同時,極大的推進了相關領域的技術水平和發展潛力,為相關產業和所在領域的從業者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并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益。

              2018年度中國科學院成果轉化重大專項(“弘光計劃”) “高端品牌獼猴桃”項目正式獲批啟動;我園合資公司“武漢中科佳彌科技有限公司”籌建工作也在持續推進中。

              五、科技扶貧顯成效

              以我園優良品種和成熟的種植技術為切入點,促成了獼猴桃種質資源與育種學科組恩施龍馬村“庭院經濟扶貧模式”;通過微信、QQ群、微博、博客等新媒體,落實了“社會扶貧”APP的推廣;完成了科技廳精準扶貧項目推薦;積極組織參與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組織的對口扶貧村對接工作。通過科技扶貧工作,摸清了扶貧對象科技知識需求,為今后建立科技助力精準扶貧“供給庫”和“需求庫”,著力實現科技資源與貧困村(戶)的精準對接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六、科研平臺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院獼猴桃產業技術工程實驗室通過論證,推動 “國家作物表型組學(神農)研究設施”關鍵技術預研項目獲湖北省立項,院省聯合共建種子創新研究院工作取得重要進展。武漢經濟作物種質創新實驗站和丹江口水庫流域生態系統試驗站等野外臺站建設穩步推進。湖北省特色資源植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申報審核通過。

              七、加強國際合作,做好中-非聯合研究中心管理工作

              2018年6月,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同志訪問肯尼亞并在第一站視察了中-非聯合研究中心。汪洋同志高度評價中-非中心在促進中非科技合作中發揮的作用,認為其不僅代表中肯合作的新高度,也將成為引領未來中非合作的新標志。12月,白春禮院長訪問肯尼亞出席中-非中心總部的運行啟用儀式,并代表中國科學院與肯尼亞教育部簽署《關于發展運行中-非聯合研究中心的諒解備忘錄》,促進更多肯尼亞科研教育機構與中-非中心開展全方位合作,在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方面建設產學研體系。白院長還見證了中-非中心、馬賽馬拉大學和肯尼亞當地企業簽署合作協議,共建“非洲藥用植物工廠”,對非洲藥用植物進行科學研究及可持續利用。

              科研處積極組織全園科研人員參與“中國科學院國際人才計劃”的申報,其中“國際訪問學者計劃”3項、“國際博士后項目”3項、并積極組織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申報“‘一帶一路’暨發展中國家科技培訓班計劃”兩項。成功舉辦了“植物園科學管理與實踐培訓班”和“一帶一路現代高值農業技術培訓班”,分別吸引“一帶一路”沿線11個國家和非洲地區12個國家的學員參與。通過引進海外高水平科技人才來華合作交流,進一步顯著推動了我園整體科研實力的提升和國際化進程。

              依據國家和院相應管理辦法加強因公出國和因公護照的管理工作,嚴格執行因公出訪的年度出訪計劃申報制度、行前公示與事后公示等制度,2018年度為我園科研人員辦理因公出國共計44批次,84人次。

              八、發揮學會優勢,促進項目、人才發展

              通過湖北省植物學會申請省科協重大學術活動經費資助5萬元,資助承辦2018年全國系統與進化植物學研討會暨第十三屆青年學術研討會;通過武漢植物學會申請市科協青年科學家論壇,獲批資助3萬元,資助承辦武漢市科協第三十一期青年科學家論壇。

              湖北省植物學會推薦的2018年湖北省青年科技晨光計劃項目獲資助3萬元;推薦鐘彩虹研究員入選2018年中國科協雙百論壇優秀科技工作者,旁聽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聆聽習主席講話,參加中國科協雙百論壇,并在會后得到各級科協和科技日報的大力宣傳;推薦鐘彩虹研究員到省科協和市科協做優秀黨員和先進科技工作者事跡報告;推薦市科協專家庫專家7名;推薦湖北省園藝學會第十二屆理事和會員;推薦中國水土保持學會水土保持植物專業委員會成員。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