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娟,2010年在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獲得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就職于系統與進化植物學組,2012年晉升為副研究員。目前,主要研究芒屬能源植物的生理生態特性、種群遺傳分化,以及其在邊際土地的生態適應性。
能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由于化石能源的逐漸枯竭,開發利用生物質能源已經成為發展趨勢。目前,芒屬能源植物已引起歐美科研領域的廣泛關注。但是,我國對芒屬能源植物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特別是收集工作缺乏系統性、理想能源植物匱乏、基礎研究薄弱。針對這些問題,閆娟和學科組成員對我國芒屬植物進行了首次摸底行動。在全國范圍內采集芒屬植物荻、芒、南荻,共93個種群,研究其生長特性、光合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并進行轉錄組分析。結果表明南荻是最有潛力的能源植物。研究結果在權威植物學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 bioenergy 和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發表。這些研究有助于摸清我國芒屬植物的“家底”,并為將來的資源利用及新種質創新奠定基礎。
依據我國的發展現狀和現實問題,生物質能源開發和利用應本著“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的原則。閆娟和學科組成員將3種芒屬植物種植于我國西北黃土高原地區,進一步研究了芒屬植物在邊際性土地的生理生態適應性。研究發現芒屬植物,特別是南荻,生物量的積累沒有受到任何環境影響。這些研究表明南荻對我國西北黃土高原地區具有極強的生態適應性,是完全符合“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的理想能源植物。此外,研究結果還發現芒屬能源植物的種植可有效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相關研究結果已發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 bioenergy 和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這些研究將有助于探明芒屬植物適應性潛力,推動能源植物人工馴化,最終為合理開發和利用芒屬能源植物奠定的理論研究。
在本職科研工作以外,閆娟還協助課題組長培養和管理研究生,積極參與課題組儀器設備的管理,密切聯系多省市蘆葦協會,了解其產業發展動態和未來發展方向。此外,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她尊重領導、團結同事,對人熱情真誠,虛心向有經驗的同事請教。她始終以積極的心態對待自己的工作,以大局為重不計個人得失,做到率先垂范,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論是本職工作,還是領導交辦的臨時任務,她都能夠認真的對待,積極想辦法,而且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