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ody id="79f28"></tbody>
    1. 
      
      1. <progress id="79f28"></progress>
      2. <samp id="79f28"><ins id="79f28"></ins></samp>
      3. <menuitem id="79f28"><strong id="79f28"><u id="79f28"></u></strong></menuitem>
        <track id="79f28"><nobr id="79f28"></nobr></track>
          1.   您的位置:首頁 > 專題 > 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 心得感悟
            韓麗:科技報國 創新為民
            發布時間:2020-08-24 來源: 【字號:  

              東湖之濱,未來之城,武漢植物園走過了60余年的崢嶸歲月,從東湖之濱的武漢大學林場到如今國內外多個園區共同發展,作為國立科研機構,1956年籌建起,武漢植物園始終與祖國和中科院的發展同呼吸共命運,圍繞科學事業發展的需要,以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和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逐漸成長為中國植物學事業的重要力量之一。60余年來一代代的武漢植物園人秉承甘坐冷板凳的科研精神,吃苦耐勞、艱苦創業,取得了累累碩果。 

              從首次鄂西植物考察到全面的植物多樣性研究,從中日睦鄰友好的象征-中日友誼蓮到高產優質的武植二號,從堅持不懈的研究油橄欖、螺旋藻到幾代人為之奉獻的獼猴桃、荷花、睡蓮,從三峽植物資源摸底調查到庫區生態重建,從四湖地區農業綜合開發到南水北調水源地保護研究。 

              60余年的發展歷史中既有穩定、快速的發展期,也有動蕩的艱難曲折時刻,但武漢植物園人發展植物學事業的信念從未改變。章文才、陳封懷、孫祥鐘、傅書暇、王秋圃,老一輩植物學家為植物園的建設和發展奉獻一生,卻逐漸離我們而去,但他們敢為人先的品質和求真務實的作風卻一直激勵著一代代的植物園人。 

              如今,我們或許告別了老一輩科學家篳路藍縷的創業環境,但奮斗依然是時代的主旋律。作為綜合辦公室從事宣傳工作的人員,我深深感受到近年來武漢植物園改革發展成效顯著。經過10年謀劃,光谷園區順利建設完成并搬遷入住;與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華南植物園共建的核心植物園特色所實施方案獲院批準,我園正式進入四類機構籌建期;中國科學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作為中國政府在境外援建的第一個大型綜合性科教機構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國際影響力逐步提升;推動中國科學院與湖北省聯合共建作物表型組學聯合研究中心,聯合50余個戰略聯盟單位致力于推進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作物表型組學研究(神農)設施落戶湖北;研發出系列獼猴桃優質新品種,幫扶6萬余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助力國家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 

              六十年耕耘,春華秋實;半世紀創業,跨越發展。一項項成績背后,是武漢植物園科研人員長期忘我的工作和堅持不懈地付出。舍棄了陪伴家人的時間是他們心中的遺憾和愧疚,但獻身科學是每一位科研人員無悔的選擇,他們懷揣實現武漢植物園跨越發展的“中國夢”,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科技報國、創新為民,譜寫科學發展史上的輝煌史詩。 

            (責任編輯:韓麗)
            關閉頁面
            © 1996 - 2020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版權所有 備案序號:鄂ICP備05004779-1號 鄂公網安備42018502004676號 聯系我們 地址:武漢市東湖新技術開發區九峰一路201號 郵編:430074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