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在我國日益強盛的背后,有許多默默無聞,一生奉獻的科學家們。他們雖沒有明星的光鮮亮麗,但他們心中卻有一個中國夢,一個科技振興的夢,一個國家富強的夢。他們是國士,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說到脊梁,大家可能并不陌生,它學名脊柱,是身體的支柱,如屋之有梁,故稱脊梁。一個人如果沒有脊梁,就無法站立行走;一個國家如果失去了脊梁,那就不會蓬勃發展!那么中國的脊梁又是什么呢?魯迅先生曾說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我們應該明白,國家的脊梁從不是靠大多數人支撐的,而是少數這樣的英雄支撐起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有甘于奉獻的高尚品格,有敢為人先的探索精神,有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他們赫赫而無名,他們是一群改變中國的平凡人!
1930年,一個小男孩出生在香港的一戶中產階級家庭,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少年時淪為亡國奴的經歷,讓他堅定了愛國主義信念,19歲在香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3年,從華南農學院畢業之后,他懷著“科學救國”的崇高理想,開始了50多年的水稻遺傳育種研究,保存了華南地區最大的野生稻資源庫。1983年,他又擔任了華南農業大學校長。在任的13年里,他為學校各項事業發展鞠躬盡瘁,打開了華農人才培養的新格局。但這之后的故事并沒有順遂完美,長期的勞累、奔波,蠶食了他的健康。2017年,罹患癌癥的他自覺時日無多,便與夫人商量,決定將兩人一生積蓄880多萬元全部捐給華南農業大學,用于資助學校的貧困學生和優秀青年教師。
這個人是盧永根,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的水稻遺傳學家。他說,是黨培養了我,把財產還給國家是我最后的貢獻。不僅如此,這位老院士還辦理了遺體捐贈卡,希望自己身后將遺體無償捐給醫學科研和醫學教育事業。他要做最徹底的無產者,活著的時候已經為科教事業奉獻了所有的青春,即使死了,也要將自己的遺體作為對這個國家最后的貢獻!這就是老一輩科學家的情懷。他們把一生都奉獻給國家,把自己深深嵌入在這個國家成長的年輪里。對他們來說,愛國便已經如血液一般成為他最真切的本能。
1993年,在日本東京召開的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上,科學家們提出,要在全球電波環境繼續惡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接收更多來自太空的訊息。會議結束后,一個中年人激動地跟同事說:“咱們也建一個吧。”當時,并沒有多少人看好這個提議。因為建造一臺這樣的射電望遠鏡需要多少人?不知道。需要多少錢?不知道。建在哪里?不知道。如何建造?不知道。不僅同事們不知道,就連這個中年人自己也知之甚少。他只是堅持,要建造一個屬于中國的大型射電望遠鏡。這是他長久以來的夢想。1994年,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的工程概念正式提出,簡稱FAST。從此,這個中年人穿上繡著自己名字的工作服,和技術人員一起投身于FAST工程22年。他們要做的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事。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沒有充足的資金可供使用。他們克服了不可想象的困難,最終在貴州黔南的山窩里為世人張開了凝望137億光年之外的眼睛。2017年9月15日,他因病逝世,享年七十二歲。十天后,中國天眼FAST建成一周年。他這一生好像就是為了這事來的,殫精竭慮,以命相搏,一朝功成,他便走了。
他是南仁東,FAST首席科學家,中國天眼之父。在他看來,人類之所以能脫穎而出,從低等生命演化成現代這樣,出現文明,就是因為他有一種對未知探索的精神。南老先生終其一生向太空追尋,尋找答案。他想知道:我們究竟是誰?我們從何而來?我們是否孤獨?他想看到我們所不能看到的一切,為此他愿意做奠基石,愿意從最基礎的東西做起,二十二年建造出世界上最大的眼睛,人類從此由井底邁向星辰大海。
2009年,面對祖國的召喚,一名教授毅然放棄了國外優渥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回到吉林大學任教。回國后,他意識到我國在地球物理領域與先進國家的差距還很大。為了趕超國際先進水平,他爭分奪秒的工作,經常是帶病出差連夜趕路,還老是定最晚的航班。有幾次他在辦公室里暈倒了,太累了,結果他醒來以后吃點速效救心丸又繼續開始干活加班,人們給他起了一個外號叫“拼命黃郎”。2016年底,他的身體給他發出了最后一次警告,那是在一次去成都的飛機上面他又忽然暈倒了,下飛機以后人們趕快把他送到醫院,當時他人還昏迷者,但手里緊緊抱著一臺電腦,他醒來以后第一反應就是看電腦還在不在。他看見那個電腦還緊緊地抱在手里面,就長出了一口氣,然后給旁邊的工作人員說,我要是不行了,就把電腦交給國家,這里面的研究資料非常重要。他在做手術的前一天,把自己的簽名檔給改了,說我可能要短暫失聯一段時間。結果他這一走,就再也沒回來。
他叫黃大年,是國際知名戰略科學家,地球物理學家。他帶領團隊創造了多項“中國第一”,推動我們國家對大地和深海的認識,追趕了發達國家20年的進度。他是一個每每聽到《我愛你,中國》就淚流滿面的男人,是一個使中國邁入“巡天探地潛海新時代”的男人,是一個能讓美國航母艦隊后退100海里的男人。他在大學時代就曾宣誓“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如今他用實際行動兌現了當初的誓言。
盧永根、南仁東和黃大年,他們為了讓更多的人過上美好的生活,不惜做出偉大的犧牲。我就在想,我們國家事業要發展,要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就是靠這么一批又一批的科學家們,不斷傳承下去的么。盧永根走了,留下880多萬教育基金,支持我國科教事業的發展;南仁東走了,留下了天眼,讓我國成為了世界上看的最遠的國家;黃大年走了,留下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助力于我國的深地資源探測和國防安全建設。但他們所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基金,是天眼,也不僅僅是科研成果,他們留給我們的是心里的希望,是遠方的夢想,是我們腳底下的這條路。
還記得孩童時代,科學家是大多數人長大的夢想,但慢慢的越來越少的人做這樣的夢了,有的是夢想的遙遠,有的是堅持的不易,有的是現實的打磨,而我很慶幸現在還能在科研的道路上堅持。作為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的一名剛轉博生,越來越依戀這個已經呆了三年的地方。喜歡冬賞臘梅夏觀荷,四時風光各不同的植物園,喜歡談笑有鴻儒,往來亦白丁的水生室,最喜歡引導我走上這條路的良師益友們——致力于科技扶貧的鐘彩虹研究員,與湖北珍稀瀕危植物打交道30年的江明喜研究員,潛心于水生植物研究的李偉研究員等等,我從這些老師的身上看到了真正科研工作者的純粹、熱忱、探索和奉獻,他們所象征的這個科學家群體正通過一點一點地努力,日復一日地堅持,推動著國家發展,民族振興,他們應是吾輩青年所崇拜的榜樣,他們才是中華民族最堅實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