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特色農業資源植物科研黨支部,依托中國科學院植物種質創新與特色農業重點實驗室與特色農業資源植物研究中心組建的科研型年輕支部。自2018年成立以來,黨支部始終堅持以“科技報國、創新為民”為己任,引導黨員自覺擔負起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使命。
一、扎根祖國大地,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黨支部廣大黨員同志致力于將科研成果應用于農業生產,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為建設美麗中國、健康中國擔起“國家隊”責任。
作為新時代的科技工作者,支部黨員時刻牢記不忘初心跟黨走,科技報國為人民的初心和使命,帶頭弘揚我國科技界“追求真理、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優良傳統,開展園藝作物優良品種創制與產業化利用,助力園藝產業創新發展,用科技助農、科技富農的實際行動扛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責任擔當。
近年來,黨支部涌現出以鐘彩虹、韓月彭為代表的一批優秀共產黨員,他們以祖國大地為紙甘當科技扶貧路上的“燃燈者”,以實驗室為家甘作技術研究的“鋪路人”。他們在最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展現出新時代最美科學家的精神:常年堅守在科研一線,奔波在田間地頭,將科研成果服務到廣大貧困地區,他們成為了農民的知心朋友,被私下稱為“農民科學家”。
“一個黨員是一盞燈,一個黨員是一面旗”。因工作成績突出,支部黨員鐘彩虹先后榮獲湖北省“女職工建功立業標兵”、湖北省扶貧工作先進個人,湖北省直機關優秀共產黨員,中國科學院“優秀共產黨員”;湖北省政府津貼專家;2016年湖北省直機關“我身邊的好黨員”先進事跡報告會5名成員之一;2018年中國科協“百名科學家、百名基層科技工作者座談會”入選者;2020年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獲得者,2021年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女科技工作者社會服務獎等榮譽。支部黨員韓月彭,現任國家桃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核心植物園資源植物學首席科學家,先后獲得中科院優秀共產黨員、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湖北省科協“科技創新源泉工程”創新創業人才等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
傳承典型示范精神,壯大中堅科研力量,優化人才梯隊科學合理配置,培養青年科研人才。支部形成了學術帶頭人及學術骨干有機交叉、相互合作、優勢互補、協同創新的良好氛圍,極大地增強了支部的凝聚力,科技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涌現出陳良、張秀軍、高磊、李大衛、張瓊等一批“80后”青年黨員學術骨干,為科技創新奠定強大的人才基礎。呵護有生力量,關注青年學生成長,支部切實做好學生黨員的思想引領。激勵學生黨員作為研究生中的骨干,積極組織參與到各項黨建、科研活動中去,展現先鋒模范作用。
二、不忘報國初心,牢記科技強國使命
支部一手抓科研、一手抓黨建,實現雙融雙聚。一是貫徹落實“支部建在研究中心、負責人擔任書記”的工作機制,研究中心負責人擔任黨支部書記,實現管黨管人管事的有機結合。二是支部以黨建引航,充分利用科技、人才和智力優勢,在獼猴桃、桃、草坪草等多個優勢學科方面堅持典型帶動與整體推進相結合,堅持增產增收與生態建設相結合,堅持科技發展與生產需要相結合,在湖北、貴州、湖南、山東等地積極開展了鄉村振興的探索和實踐,取得顯著成效。
獼猴桃團隊所創建的獼猴桃產業扶貧模式2016年作為“習近平治國理政新征程”精準扶貧典型案例報道、2017年被評為“2017精準扶貧10佳典型經驗課題成果”。該團隊培育的新品種成為了獼猴桃產業扶貧的排頭兵。該團隊建立包括湖北丹江口、湖南花垣十八洞村產業基地在內24個科技扶貧示范基地,累計推廣獼猴桃優良新品種40余萬畝,技術覆射到全國200余萬畝,每年新增產值50億元以上。先后帶動近20萬農民脫貧致富,人均增收超3000元。
巨大的成績背后,是黨支部科研人員長期忘我的工作和堅持不懈地付出。一位黨員說:“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每次到貧困地區,面對貧瘠的土地和樸實的農民,我都會從內心深處體會到肩上沉甸甸的責任與使命。習總書記說走得再遠,也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就是我的初心。”
九鼎重器,百煉乃成。支部引領廣大黨員身體力行,潛心致研、服務社會,追求真理、傳播真知,做新時代的奮斗者,自覺踐行科學家精神,用自身微小的光芒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科技創新事業,秉承為國擔當的使命和為民奉獻的情懷,不畏艱難困苦奮勇向前,進而為實現祖國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