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六年七月,我在武漢大學生物系植物專業畢業后,在向科學進軍的號角聲中,由國家分配到武漢植物園工作,這是一個新創立的植物研究機構,選定在東湖之濱磨山南麓(原武大林場)為建園地址。創建初期,交通居住生活和工作條件環境都相當困難,但在黨組織和各級領導支持下,經過幾代植物園人的艱苦奮斗辛勤勞作下,使原來的一片荒山野嶺改變面貌打開工作局面,不僅職工的生活居住交通環境條件有很大改善提高,而且在園地建設和科學研究方面也取得可喜的成績,現已成為國家4A級景區,國家獼猴桃種植和研究中心,全國愛國主義科學普及教育基地,享有一定聲譽,學科比較齊全,擁有必要的實驗設備條件和二百余科技人員職工的國家科研單位。回首建園之初進入植物園時,我只是一個二十多歲年青人,在植物園里工作學習生活了幾十年,新眼見證了植物園的創建發展和繁榮,我也為它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青春并得到鍛煉和提高。首先,在政治方面,在黨組織的教育培養下成為一名共產黨員,在科學研究方面,在領導的支持,導師的指導,同志們的幫助和自己的努力下成為植物研究主面的高級人員。在科研工作中分為前期,后期二方面來敘述。前期:在導師章義才,孫祥鐘,陳封懷,王秋圃,傅出霞,趙同芳,周維善等多位教授指導,逐漸步入科學異常,和同志們一道參加或部分參加了鄂西南山區和湖南衡山的野生植物資源調查及標本種苗的采集,赤霉素的土法生產和應用,植原理蛻皮激素的研究和在蠶業中的應用,含秋水仙堿的植物資源調查和麗江山慈姑引種栽培及秋水仙堿的提取分享,種子儲藏,含植物用戶名植物資源調查,漿果類植物懸鉤子,獼猴桃屬植物資源的采集及其他有用植物的調查采集,植物園園地和實驗室地建設等工作。這段期間的工作較多較雜且面廣,使自己受到鍛煉,擴寬視野和今后工作發展打下基礎。八十年代初,領導故慮工作發展和需要,派我到英國作訪問學者在邁克福勒教授指導下學習植物生物技術,回國后便創造條件,組織隊伍開展植物細胞組織培養研究工作,承擔科學院和國家的生物技術研究項目,進行九連小檗,三七,甘草,西洋參等植物細胞及其次生產物生產的研究,以及湖北貝母的快速繁殖,黃連的胚胎發生與人工種子等方面研究,并與北京植物所合作進行紫草細胞培養與紫草素生產等進行比較系統的實驗,在本實驗室開展應用外循環和內循環氣升式反應器進行紫草細胞擴大培養了十二名碩士研究生,與合作者在國內學術刊物(如《植物學報》《生物工程學報》《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武漢植物研究等多種雜志)發表學術論文三十余篇,連同前期工作共約六十篇,其中應用九連小檗細胞培養生產藥根堿獲科學院科技進步三等獎,植源性蛻皮激素研究和在蠶業中應用獲湖北科技進步三等獎,還有多篇論文獲湖北省優秀論文等獎勱。
退休后,離開了自己熱愛的研究工作,祝愿植物園事業發展壯大,為人民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