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ody id="79f28"></tbody>
    1. 
      
      1. <progress id="79f28"></progress>
      2. <samp id="79f28"><ins id="79f28"></ins></samp>
      3. <menuitem id="79f28"><strong id="79f28"><u id="79f28"></u></strong></menuitem>
        <track id="79f28"><nobr id="79f28"></nobr></track>
          1. 傅書遐
            2016.11.14 | 來源:| 【字號: 】【打印】【關閉

              一、簡介 

              傅書遐,男,江西南昌人,無黨派人士,副研究員,19161118日出生。1938年考入四川大學園藝系。1943年在江西靜生生物調查所任采集員;之后又轉至江西永豐藤田正峰中學任教員。抗戰勝利后由江西轉上海、南京到北平,1946年在北平靜生生物調查所任采集員。解放后,靜生生物調查所等單位合并為中國科學院植物分類研究所,后改為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研究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傅書遐任助理研究員。19598月調至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先后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武漢植物研究所植物分類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傅書遐是我國著名的分類學家,主要從事景天科植物和蕨類植物的分類學研究,業績卓著。曾任湖北省政協委員、中國植物學會理事、中國植物志編委、《武漢植物學研究》副主編,并獲得過湖北省政協、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等單位及國家自然科學獎、湖北省自然科學獎等多項獎勵,為我國的植物分類學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1986119日,傅書遐因病在武漢逝世。 

              二、生平 

              傅書遐,19161118日出生在江西南昌的一個書香門第家庭,父親傅冰芝為前清秀才,及留日、留美清華公費生,在美國長達9年。傅書遐少年時代與母親寄住于南昌的外祖父家,外祖父教書生活艱苦,因此,傅書遐扎下了體弱多病之根。1928年,傅冰芝回國后,全家移居塘沽,傅書遐就讀于天津南開中學初中部。他年輕時興趣愛好廣,喜歡讀書、剪報、集郵、打乒乓球、打橋牌,15歲時就有極嫻熟的英文打字技巧。還喜歡聽京劇、拉二胡。晚年因病不能外出,曾請求中央電視臺播放京劇《坐宮》,電視臺滿足了他的要求。他的這些愛好多半是在南開時培養的。 

              1937年“七?七”事變后,他只身南下,從北平回到四川五通橋家中。對五通橋的地理、地質都很感興趣,并得到夏湘容老師的指點。傅書遐因病沒有讀高中,全靠自學考入四川大學園藝系,畢業論文是有關細胞染色體的研究。 

              1943年傅書遐到地處江西泰和的靜生生物調查所工作,所長是胡先骕教授。胡老對他十分愛護,熱情培養,在家親授植物分類學。同時,他還受到陳封懷教授的輔導,從而掌握了植物分類學的知識和技能。 

              1946年復原到北平靜生生物調查所后,奉胡師命,先清理日本人竊走又退還的寶貴書刊,后研究植物臘葉標本,從蕨類植物開始,按科屬順序至種子植物,并做葉子的拓片,做得十分清晰。晚間抄寫打印美國梅樂爾等編著的《東亞植物文獻目錄》(MerrillE.D. & Walker, E.H.: A Bibliography of Eastern Asiatic Botany1938),該文獻解放后留在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研究所。 

              傅書遐是胡先骕教授解放前的最后一個學生。1947年胡老派他去臺灣大學核對植物標本,并提取復份,這對傅書遐是一個很好的進修機會。他在臺大遇到蔣英教授、李惠林先生和日本的正宗嚴敬教授。一年后回北京,因不適應氣候變化,返京后舊病復發,但仍繼續堅持工作。 

              解放后,靜生生物調查所等單位合并為中國科學院植物分類研究所,后改為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研究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址遷到西郊動物園陸謨克堂。該堂是原北平研究院植物學研究所為紀念法國生物學家陸謨克(Jean-Baptiste Lamarck)而興建的,這里集中了我國的植物分類學工作者,第一任所長是錢崇澍教授。研究工作首先是編寫《中國植物科屬檢索表》,為編《中國植物志》打下基礎,除已有專科的專家編寫外,傅書遐擔負余下的34科。他還利用業余時間,在家編寫《中國蕨類植物志屬》。這是中國第一本有關蕨類植物方面的中文著作。他是在一手抱著幼小的女兒,一手抄稿子的情況下完成的。后來繼續出版的著作是《中國主要植物圖說一蕨類植物門》,以及其它一些短文。 

              傅書遐因病在家半休時,自學孢粉學、木材解剖學、細胞學,以及最感興趣的苔蘚植物,采集制作了許多小標本,還自學德文、俄文、拉丁文,晚年又學日文、法文,寫下各種筆記有數十冊。他接受鄭萬鈞教授的邀請,參加過《中國樹木志》的部分編寫工作。1957年他終于病倒,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休養后,才恢復健康。因當時要進一步開展華中地區植物分類的研究工作,經武漢植物園主任陳封懷教授爭取,傅書遐全家于19598月遷來武漢,行前蒙吳征鎰所長所惠,將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有關植物分類學書刊復本百余冊,贈送給了當時的武漢植物園。 

              1959年到武漢植物園后,分類方面的工作一切從零開始,首先是要使標本館管理工作正規化、標準化。一系列學術和技術工作,傅書遐均帶頭示范,從而為日后編寫《湖北植物志》等項工作創造條件,打下基礎。 

              整理模式標本照片,這是根據秦仁昌教授二十世紀30年代初在英國邱園標本館內拍攝的兩萬余張中國植物模式標本照片底片加印的。因為照片較小,定名很難看清,傅書遐抄打了一遍定名,貼在56本大型像冊上,珍藏在武漢植物園標本館供參考。這些模式標本照片在湖北省是唯一的,全國也不多見。 

              在培養人才方面,傅書遐給青年科技人員講授過勞倫斯的《維管束植物分類學》(LawrenceG.H.: Taxonomy of Vascular Plants)、拉丁文和外文打字,以及標本館管理基礎知識等。晚年計劃培養研究生,做景天科植物的染色體分類研究,終因病未能實現。 

              傅書遐還經常為兄弟單位鑒定標本,為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內蒙古大學、安徽大學等大專院校研究生審查過畢業論文,評審過所外副研究員職稱的應試材料,因此,他的朋友遍及海內。 

              中國科學院院士、植物分類學家王文采先生曾在其口述傳記中提到,21世紀初,曾有過很多有關上世紀胡先骕、鄭萬鈞兩位先生關于活化石水杉重要發現的報道,其中有篇報道說,約在1946年,胡先骕先生在其助手傅書遐先生的協助下,查閱文獻,得知產于四川萬縣磨刀溪村的水杉,應是1941年日本古植物學家三木茂根據化石植物建立的古植物屬Metasequoia的植物。這個鑒定明確后,胡、鄭兩先生才聯名于1948年正式發表了水杉屬Miki ex Hu & Cheng和新種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 Cheng。王文采先生說,看過以上文章他才知道,在水杉發現的過程中,傅書遐先生在協助胡老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他和傅先生相識的30多年中,竟從未聽他談及此事,由此可見傅先生樂于幫助他人,不計較自己名利的高尚品德。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恢復了正常的科研秩序。武漢植物園新建占地686平方米的二層樓標本館,并經常與國內外標本館交換臘葉標本,傅書遐親自起稿抄打。由交換所得標本及文獻等,均存于標本館。他曾接待過董必武副主席和一些知名的植物分類學家,如陳煥鏞、鄭萬鈞、張肇騫、俞德浚、陳邦杰、陳心啟、王文采和湯彥承等,并經常接待兄弟單位的同行們來查閱標本。 

              傅書遐參加過集體編寫科普小冊子,后以主持人名義,編寫《湖北植物志》共4卷。同時,他還參加了《中國植物志》34卷第一分冊景天科的編著工作。還曾發表景天科植物研究的學術論文及新種。 

              十年動亂期間,傅書遐去浠水、咸寧等縣,搞糖化飼料及規劃工作。他堅信植物分類學工作是有希望的,因而滿懷信心,勇往直前,繼續深入研究分類學,寫植物志。他利用節假日,到工作室解剖標本并繪解剖圖紙。他曾兩次去神農架林區,采集植物標本,歷盡千辛萬苦,抱病工作;后來去廬山開會,因病不得不提前回漢,他請醫生只開半日休假條,堅持半日工作。由于休息不足,接待來訪者及往來書信頻繁,從此體力沒能恢復。 

              傅書遐曾任湖北省政協委員、中國植物學會理事、中國植物志編委、《武漢植物學研究》副主編及武漢植物研究所分類室主任。并獲得過湖北省政協、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等單位及國家自然科學獎、湖北省自然科學獎等多項獎勵。 

              傅書遐的一生,是與疾病斗爭的一生,是自學成才的一生。他早期以研究蕨類植物分類學為起點,后來擴大為高等植物分類學,晚年專攻景天科。他一生熱愛自己的事業一植物分類學、植物標本和文獻。在他的遺書遺物中,均可找到小標本和文獻筆記的小條,在書上有注釋。他對工作從不拖拉,記憶力也非常好,特別是在熟記文獻方面。 

              傅書遐為人廉潔正直,勤儉樸素,從不請客送禮,不吃任何招待飯。郵寄信件及交換資料等,從不向公家報銷郵費。他在家的飲食也很簡單,除中等伙食外,工資全部作為智力投資,買書和訂報刊雜志。他一生從不買家具,女兒曾堅持為他買了一套價值百元的衣服,而他只在接待外賓時才肯穿。他還告誡家人,生活上向低水平看齊,工作學習上向高水平看齊。只要工作需要,他經常自費請人抄打文獻,自費自制文獻等等。 

              1977年,傅書遐病趨嚴重,醫囑服用利付平(當時尚無國產),自費買藥數百元,不肯報銷。他帶病工作一直堅持到1985年底,心力交瘁,行動實在艱難,上下班時,三步一停,五步一歇,不得不在19861月把未完稿《橫斷山脈景天科》拿回家,準備在家工作。誰知僅三四天時間,就與世長辭了,正如他自己所說,“我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臨終前他還念念不忘《湖北植物志》第三、四卷及其他稿子尚未印出。 

              傅書遐去世后,同志們送他一盆雪白的茶花,說他的一生象此花一樣潔白無瑕,清高自守,既無嘩眾取寵之心,更無爭芳奪艷之意。  

              三、主要事跡 

              1、是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分類學研究室和標本館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武漢植物園從1956年籌建到1959年主要開展了湖北西部的植物釆集調查工作,收獲頗豐。為了深入開展華中地區植物分類的研究工作,經武漢植物園主任陳封懷教授爭取,傅書遐全家于19598月由北京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遷來武漢。1959年到園后,傅書遐被任命為武漢植物園植物分類室主任和標本館館長。分類方面的工作一切從零開始,首先是要使標本館正規化,標準化。一系列學術和技術工作,傅書遐均帶頭示范。他率領一批從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學院和華中農學院畢業來武漢植物園工作的大學生,開始了湖北植物志編研和景天科的分類學研究工作。 

              2、主持湖北植物志的編研工作,可謂為此嘔心瀝血、奮斗終生! 

              傅書遐主持編寫《湖北植物志》共4卷。開始困難重重,標本缺乏,采集記錄不完全,許多標本未訂名,參考書也不夠。經過兄弟單位大力支持,交換標本,館際互借書籍及復制縮微膠片等途徑獲得有關資料。同時還要到兄弟所標本館核對標本。傅書遐專心致志于這一切,雖曾遇到過許多預想不到的干擾和阻力,他都堅持抵制過來,與分類室全體同志共同努力,完成了《湖北植物志》的編著工作。印刷第一、二卷前,傅書遐親自仔細認真地進行校對一字一句地檢查,連標點符號也不放過,這兩卷終于在1976年及1979年相繼出版,在省級植物志編研方面走在了全國的前列。第一卷包括裸子植物亞門及被子植物亞門,雙子葉植物綱的三白草科及樟科,共48科,插圖678幅。第二卷由罌粟科至清風藤科。第三卷鳳仙花科至桔梗科。第四卷為菊科及單子葉植物綱各科。每卷后附有中文名及拉丁名索引。他將自己的畢生精力都放在了湖北植物志的編研工作中,2001-2002年在湖北省委宣傳部的支持下,湖北植物志1-4卷全部出版完成。吳征鎰院士、王文采院士為新版的湖北植物志作序,給予其高度評價。湖北植物志的出版為湖北省植物資源的保護利用、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保護以及華中地區乃至中國的植物分類學和區系地理學研究奠定了基礎。湖北植物志的編研工作曾獲得2005年度湖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同時也告慰了傅書遐在天之靈! 

              傅書遐是著名的景天科植物分類的專家,主持了《中國植物志》34卷第一分冊景天科的編著工作。 

              3、普及分類學知識、提攜后人,為武漢植物園播下分類學研究的種子。 

              傅書遐為人謙和,平易近人。在武漢植物園受到過他的教誨和幫助的人很多,尤其在普及分類學知識和標本館工作技能方面。手把手教導標本館工作人員標本的基本管理常識以及植物臘葉標本的制作技術。傅書遐具有很好的植物學拉丁文基礎,他不定期舉辦講習班,給分類室的年青人傳授拉丁文知識。有位年青人認為自己就是一個標本釆集員,學拉丁文沒有用處,傅書遐講課時,他往教室外跑,傅書遐追出教室,硬是將這位年青人找了回來聽課。傅書遐英文打字的功夫是了不起的,在北平靜生生物調查所時,他將美國梅樂爾等編著的《東亞植物文獻目錄》(MerrillE.D. & WalkerE.H.: A Bibliography of Eastern Asiatic Botany1938)—書在英文打字機上抄打出來,該文獻解放后留在了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現在武漢植物園的老員工中還有不少人是接受過傅書遐英文打字技巧培訓的,每當回憶起這些往事,他們都感到受益匪淺。在傅書遐的指導和幫助下,武漢植物園分類學研究隊伍成長壯大起來,成為華中地區植物分類和區賽地理研究中堅力量。傅書遐播下的分類學種子如今已經長成了參天大樹,后繼有人。 

              數十年勤耕風長思師表 四大卷植物志永留人間  

              四、主要代表性著述 

              1中國景天屬之新種 植物分類學報,19511(1):123-125. 

              2中國蕨類植物生物學通報,1953, (10): 374-379. 

              3中國蕨類植物志屬1-203科學出版社,1954 

              4中國主要植物圖說一蕨類植物門1-280科學出版社,1957 

              5湖北植物志第一卷508湖北人民出版社,1976(題目負責人,主編) 

              6湖北植物志第二卷522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    (題目負 責人,主編) 

              7湖北植物志第1 ---4 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主編) 

              8中國植物志 第三十四卷第一分冊 景天科31-220科學出版社,1984 

              9關于唐古紅景天 植物研究,1986, 6(4): 157-160. 

              10安徽景天屬一新種(與王學文合著)植物研究,19866(4): 137-139. 

              五、參考文獻: 

              1呂烈英 懷念書遐同志.武漢植物學研究,1988, 6 (1):84—86 

              2王文采口述;胡宗剛訪問整理.王文采口述自傳.長沙:湖南教育,2009 

                

                                                           (撰稿人: 傅登祺 鄭重 李建強 劉紹塘)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