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橄欖是世界名貴的木本油料兼果用樹種。橄欖油是世界上公認的植物油皇后,液體黃金。人類栽培歷史已超過4000年。我國1959年從前蘇聯引入幾個品種的少量種苗進行繁殖栽培。1963年底周恩來總理訪問阿爾巴尼亞,次年阿政府贈送給我國一萬株油橄欖樹苗,分配到云、貴、川、鄂等長江以南15個省區進行試種。周恩來總理曾囑咐:“一定要引種好油橄欖,為子孫后代造福。”當時,湖北省分配到400余株在湖北省林科所九峰山麓種植。
為了加速油橄欖在我國的引種過程和推廣研究,實現周總理的重托,我園從1966年開展對油橄欖長達10余年全面系統的研究工作。
發展和推廣油橄欖,首先必須解決種苗緊缺問題。在當時無種籽的情況下,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現有的母樹進行扦插繁殖。文革初期,全國處于動蕩期,科研工作基本停擺,但當時承擔木本糧油植物引種馴化課題組的林厚豹、武顯維等科研人員,團結合作,在王秋圃先生的指導下,堅持油橄欖的扦插繁殖試驗。在油橄欖的扦插季節、枝條選擇與插穗剪切、插床設置、插壤選用、生根激素處理、插后插壤水分管理、插床空氣增溫保濕等影響插穗生根成活率的因子進行多個組合的反復試驗。歷經4個春秋的潛心研究,終于在1969年春季獲得了平均扦插生根成活率80%以上的良好結果,在全國率先突破了扦插繁殖技術難關,并創新了油橄欖露地苗床扦插育苗實用配套技術。此配套技術獲得全國油橄欖協作組首席專家中國林科院徐偉英研究員的首肯,她稱贊說:“油橄欖扦插獲得良好的生根成活率,這一配套技術為我國快速育苗找到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捷徑,為加速油橄欖在我國的推廣起到關鍵作用。”此后的4、5年內,省內外的同行前來我園,參觀學習油橄欖扦插繁殖和栽培技術,也為我國后來的油橄欖育苗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1974年阿爾巴尼亞油橄欖專家來湖北考察講座時,聽了我園的油橄欖扦插快速育苗講述后,也給予很高的評價。油橄欖露地苗床扦插育苗配套技術,由于簡便易行、經濟實惠,育苗多快好省,深受廣大農民和農林技術工作者歡迎和使用。
1972年我園組建了油橄欖研究課題組,由黃國振、武顯維分別任正、副組長,配備了栽培、育種、土壤及植保等專業學科的科技人員,對油橄欖開展進一步較為全面的研究。
利用油橄欖扦插繁殖成功配套技術和我園當時的有利條件,1972-1974年每年扦插繁殖育苗10萬余株(插穗來源主要由湖北省林科所提供),供全省各地苗圃和林場種植,以及本園的區域試種研究。具有如此規模的大量育油橄欖苗木的能力,當時在國內獨一無二,得到了湖北省主管林業領導潘振武同志的好評和重視。
利用自繁苗木,建立了25畝油橄欖種植基地,為科學研究提供大量試材;保存品種11個,并對這些品種進行生物學特性觀察記載及果實含油率測定,以進一步開發利用。
上世紀50年度末,從前蘇聯引入的一批種苗,在園內試種植株長勢良好,并相繼開花結果,我們從中選育了果大、豐產、含油率較高,抗寒性較強的優株進行苗木繁殖,命名為“鄂植8號”優良株系推廣試種。
根據油橄欖區域試種方案,我們利用自繁苗木在湖北宜昌金銀崗、巴東三峽、隨州謝家寨、鄖陽楊溪、通城黃龍等8個不同氣候條件的林場建立了試種基地,并分別在不同地區舉辦油橄欖扦插快速繁殖和苗木種植技術培訓班,傳授繁殖栽培技術。經常選派科技人員奔赴重點試驗區,到生產第一線進行技術指導。
在油橄欖區域試種的基礎上,1975年又專題開設了“湖北省油橄欖區劃研究”課題。該課題由陳卓良同志負責主持,對全省布設的10個試種點的油橄欖生長發育狀況進行觀察記載、測量統計、分析研究、并對全省其他栽植較多的場地進行不定期的調查訪問,以利更全面地積累資料。并連續3年進行了“湖北省油橄欖凍害調查”,尤其是1979年元月底的絕對低溫(武漢市達到-17.3℃,有氣象記錄以來最低溫),致使全省多數地區油橄欖發生嚴重凍害,油橄欖種植遭到嚴重威脅。通過數十個不同氣候區域油橄欖種植點的凍害調查,基本摸清和掌握了全省各種種植點的凍害情況以及對當地氣候條件的適應程度。根據湖北省的自然條件,油橄欖生長發育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引種栽培現狀與生產潛力,提出了油橄欖在我省的宜林區域。
我國引種油橄欖以來,在各種植區均不同程度發生病蟲危害。我園的植保科技人員柯治國、倪學明等人,針對病蟲害對油橄欖的危害程度,選擇了以青枯病為重點進行全面、深入的試驗研究。園地種植的油橄欖在個別地塊發病較為嚴重。通過對病株的分離接種和實地觀察,對發病癥狀、病原菌、病害發生規律有了深入了解。在試驗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對油橄欖青枯病的綜合防治措施。
一支團結協作的科研團隊,歷經十二載致力油橄欖研究,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武顯維、林厚豹等編著了《油橄欖繁殖栽培》一書,1977年9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油橄欖扦插繁殖配套技術》這一國家級研究成果,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撰稿人:武顯維 陳卓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