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ody id="79f28"></tbody>
    1. 
      
      1. <progress id="79f28"></progress>
      2. <samp id="79f28"><ins id="79f28"></ins></samp>
      3. <menuitem id="79f28"><strong id="79f28"><u id="79f28"></u></strong></menuitem>
        <track id="79f28"><nobr id="79f28"></nobr></track>
          1. 敢為人先勇 做中國螺旋藻產業拓荒者
            2016.11.14 | 來源:| 【字號: 】【打印】【關閉

              螺旋藻(Spirulina)的蛋白質含量高達60以上,8種必須氨基酸的比例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推薦的標準極為相似;含有一種特殊的色素蛋白—藻藍蛋白,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力的作用;富含β-胡蘿卜素和維生素,細胞中γ-亞麻酸的含量占不飽和脂肪酸的25%,含有人體必需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如鈣(Ca)、鎂(Mg)、鐵(Fe)、鈉(Na)、鉀(K)、鋅(Zn)、硒(Se)等,是目前發現的營養最豐富、最全面的超級營養品,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綠色營養寶庫,應用范圍包括人類保健品、食品(添加劑和色素)、藥品和化妝品,以及珍貴水產動物餌料添加劑。目前,在已經實現商業化生產的微藻中,螺旋藻的生產規模最大,應用范圍最廣。 

              我國對螺旋藻的研究開發始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是國內最早開展螺旋藻研究和開發的科研單位之一。1986年,螺旋藻的研發列入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項目——“微藻飼料蛋白開發”,下設5個子課題:1.優良藻種的選育和培養條件研究;2.藻類大量培養技術研究; 3.藻類蛋白飼料工廠化生產中試; 4.藻類采收、干燥和加工技術; 5.藻類飼料的應用實驗。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胡鴻鈞研究員負責第一子課題,胡鴻鈞研究員帶領的武漢植物所研究團隊承擔螺旋藻優良藻種的選育和培養條件研究、螺旋藻大量培養技術研究兩項任務。 

              螺旋藻喜高溫、高光和高堿性的環境,墨西哥的Texcoco湖和非洲乍得湖的光溫和水質條件符合螺旋藻的生理要求,這兩個湖生長大量的天然螺旋藻,是當地居民Aztecs人(墨西哥)和Kanembu人(乍得)的食物。了解到螺旋藻的生理特性和螺旋藻在國外堿性湖泊中生長的情況,胡鴻鈞研究員把目光投向了云南程海湖。程海湖位于滇西北永勝縣境內,年日照時數2900小時,年均氣溫19,湖區全年無霜,湖水pH9.0-9.3,小蘇打濃度1.0g/L左右,屬天然半咸水湖。湖區光照充足,溫度適宜,水質堿性,是發展螺旋藻生產的理想場所。1985年對程海湖進行實地考察,1986年,武漢植物研究所課題組來到程海湖畔,建成200m2的螺旋藻培養池,利用程海湖天然堿水配制培養基,進行螺旋藻大量培養技術研究。歷時三年,近20名科研人員和后勤基建干部先后參與了課題研究,篩選出適合程海湖水和當地光溫條件的螺旋藻優良藻種CH-1, 研究出利用程海湖水配制螺旋藻培養基配方,建立了開放式培養池大量培養螺旋藻的技術,利用程海水天然堿水培養螺旋藻取得成功。 

              “七五”科技攻關項目取得成功后,云南省科委對在程海地區發展螺旋藻生產給予高度重視和經費支持。1989年“云南程海螺旋藻工廠化生產中試”獲得國家科委重點項目支持,科研經費60萬元。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和云南省永勝縣政府共同抽調人員,組成螺旋藻中試項目組。在胡鴻鈞研究員的帶領下,項目組綜合利用程海湖地區適宜的光、溫、地熱和天然堿水資源大規模培養螺旋藻,建成了國內第一個螺旋藻工廠化生產中試基地,培養面積3000平米,年產5噸干藻粉。中試提供了適合當地情況的工廠化生產螺旋藻的全套工藝技術,以及在當地發展螺旋藻工廠化生產的科學依據。 

              中試的成功,為程海地區螺旋藻產業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在云南省18生物資源開發工程項目“云南螺旋藻的研究和開發”(1808)的支持下,1992-1995年,綜合利用程海湖地區充足的光照,適宜的溫度,豐富的堿水資源,利用湖邊荒灘和貧瘠的土地建廠,發展螺旋藻工業化生產,共建成螺旋藻培養池45萬平方米,年產800-1000噸螺旋藻粉,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螺旋藻生產基地。為了表彰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對云南螺旋藻產業的貢獻,武漢植物研究所作為主要成果完成單位,獲得云南省人民政府頒發的“云南18生物工程科技成果產業化特種獎”。 

              1991年,在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的支持下,武漢植物研究所創立了專門從事螺旋藻生產和技術研發的高新技術企業-武漢藍寶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在國家火炬計劃項目“螺旋藻及其制品”的支持下,在咸寧溫泉鎮建成10000m2的螺旋藻生產基地,采用玻璃溫室內跑道池半封閉培養系統,利用地熱水對藻液升溫,延長生產期;以二氧化碳為碳源培養螺旋藻,提高碳源利用率,提高產量、保證質量。武漢藍寶公司生產的“金池”螺旋藻以品質優良著稱,采用的各項先進技術為國內發展螺旋藻生產提供了新的模式。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席卷我國,年輕的中國螺旋藻產業也受到沖擊。當時,中國已經成為螺旋藻生產大國,產量占全球產量的一半左右,但是,技術相對落后,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產品銷路受阻,產量嚴重萎縮。如何提升我國螺旋藻產業的技術水平,提高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武漢植物研究所藻類研究團隊毅然與國內螺旋藻龍頭企業-云南綠A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作,重返程海,開展“云南程海螺旋藻大規模養殖關鍵技術優化研究”,獲得云南省省院科技合作項目的支持。針對我國螺旋藻工廠化生產普遍存在的技術難題,以程海地區螺旋藻大規模養殖為突破口,開展優良品系選育、生長動力學、營養調控、碳源利用技術和污染防治技術研究,開發螺旋藻生產過程計算機輔助管理系統。胡鴻鈞研究員和李夜光研究員從內蒙東勝市(現鄂爾多斯市)天然堿湖中采集到螺旋藻樣品,由耿亞洪分離獲得螺旋藻的單種培養,殷春濤研究證明這是一株富含DHA(二十二碳六稀酸)的螺旋藻,這是國內外首次獲得產“腦黃金”的螺旋藻品系,并應用于生產。項目組發明了螺旋藻培養中污染的治理方法專利技術(專利號:ZL 98113428.9),解決了一個長期困擾螺旋藻生產廠家的技術難題;開發出螺旋藻生產過程計算機輔助管理系統,使螺旋藻生產過程的管理水平從經驗型管理提高到科學、規范的管理;項目的實施全面提高了螺旋藻生產技術水平,項目成果在生產中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胡鴻鈞研究員分別于2002年和2003年出版了《螺旋藻-養殖原理、技術和應用》和《螺旋藻生物學及生物技術原理》兩本專著,成為國內螺旋藻教學、科研和生產的重要參考書。 

              經過30年的研究、開發,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在螺旋藻優良藻種選育和生產技術優化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我國螺旋藻產業的興起和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成為國內螺旋藻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方面最具影響力的科研單位,先后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18生物工程科技成果產業化特種獎”和云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撰稿人:李夜光)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