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世界植物園大會于2007年4月16日至4月20日在武漢舉行,大會主題為“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植物園的作用”。這次大會為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BGCI)、中國科學院、湖北省人民政府、國家林業局、武漢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承辦。會議為中國,也是亞洲國家第一次主辦全球植物園界最高規格的盛會。同時,適逢BGCI成立20周年,第三屆世界植物園大會成為當時世界植物園大會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會議,共有90個國家與地區300多個植物園的1000多名代表參加。世界著名植物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吳征鎰,湖北省人民政府省長羅清泉,世界著名植物學家、美國科學促進會(科協)前主席Peter Raven以及著名植物學家、瑞士科學院院士Vernon Heywood共同擔任大會榮譽主席,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陳竺、湖北省人民政府常務副省長周堅衛、國家林業局常務副局長趙學敏擔任大會組委會共同主任。
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思卿、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湖北省省長羅清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陳宜瑜院士、中國科協副主席齊讓、中科院副院長陳竺院士、中科院副院長李家洋院士、湖北省常務副省長周堅衛、國家林業局副局長雷加富、國家建設部原副部長譚慶鏈、武漢市委書記苗圩、市長李憲生、BGCI主席Joan Walmsley、秘書長 Sara Oldfield 等出席了大會。美國科學促進會(科協)前主席、美國密蘇里植物園主任Peter RAVEN院士,國際瀕危野生動植物貿易公約(CITES)秘書長Willem WIJNSTEKERS教授,英國皇家植物園愛丁堡植物園欽定主任Stephen BLACKMOR教授,西班牙帕姆斯植物園主任、西班牙國家植物園協會主席David BRAMWELL教授, 哥倫比亞植物園網絡主席Alberto Gomez-mejia教授,雷丁大學Vernon Heywood教授及英國丘園主任Stephen Hopper教授等10多位國際著名植物學家應邀做大會主題報告。
第三屆世界植物園大會一共組織舉辦了4 次全體大會、42個專題會議、7個培訓班和6個網絡會議,集中討論了建立一個全球植物數據庫、中國植物保護策略、國際瀕危野生動植物貿易公約及其在保障可持續野生植物貿易方面的潛力、植物滅絕-威脅因素和解決途徑、可持續地利用植物多樣性-植物園研發的3R模式等專題,各國專家就植物園的發展,植物園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作用和地位進行了深入地探討并達成共識。這些討論對推動世界植物園事業的發展、推動我國植物資源的保護,推進湖北武漢的和諧社會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時,大會分會分別就“植物多樣性調查和編目”、“保護植物多樣性”、“植物多樣性的可持續利用”、“植物多樣性的科普及公眾教育”等專題進行了充分的交流與討論,并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與建議。例如在植物多樣性方面,首先建議加強植物園對本土植物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并努力促進各植物園間的交流和合作;其次,指出目前對植物生態系統功能的研究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化,尤其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生態系統功能研究。并針對豐富遷地保護的植物多樣性和遏制入侵植物的危害等方面的需求,提出植物園需要緊密結合科研進展和鄉土植物的發掘,推動各植物園在保護植物生態系統功能和就地、遷地保護等方面的合作,進一步加強植物園的保護規模;最后,還指出植物園作為保護植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機構,在野生植物資源,尤其是藥用植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方面面臨巨大的挑戰,提出植物園應該深化和國際動植物保護公約的合作,加強野生植物的馴化和栽培研究,保護和開發種內的遺傳多樣性,積極爭取本土植物的利益共享,加強與地方政府的聯系,并通過影響地方決策推進植物多樣性的可持續利用;另外,在植物園的科普教育方面,會議提出為了更好的發揮植物園的科普教育功能,植物園應加強全球變化、消除貧困、食品安全、入侵物種等方面的科普內容,加大科普投資,采取新的資訊技術改進科普方法,提高植物園科普的趣味性、興奮性、挑戰性、創意性,以達到更好的科普效果等。
這次會議共錄用347篇論文,其中口頭交流學術論文202篇、海報交流論文145篇。論文內容涵蓋植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的多個領域,主要包括中國植物保護策略、植物園就地與遷地保護、全球植物數據庫的建立、生態旅游與植物園、植物基礎教育、植物滅絕-威脅因素和解決途徑、植物保護如何應對全球氣候的變化、可持續地利用植物多樣性-植物園研發的3R模式、從國家植物名錄到中國虛擬標本館、在新老景觀中保存植物多樣性、植物園在重要經濟植物引種與馴化中的作用、植物園在未來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等。
大會的舉辦成功的向國際社會展現了中國植物園,特別是中國科學院植物園的建設發展及其在植物資源保護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美國密蘇里植物園主任Peter Raven、英國皇家植物園愛丁堡園主任Stephen Blackmore在本次大會及其他多個場合接受采訪時均表示,中國的植物園、特別是中國科學院三個核心植物園的發展,不比任何國際一流植物園差,在水生植物及經濟植物保護與研究等領域,甚至已成為引領國際該領域植物資源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通過會議交流與會議考察,我國在大型工程中的對植物多樣性保護措施也受到了與會各國家的高度贊譽。為減少三峽工程所帶來的生態負面影響,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做了大量的物種搶救工作。澳大利亞植物學家Philip Anless博士說:“如此大規模的植物遷地保育在世界上的確罕見”。俄羅斯科學院Victor Kuzevanov博士認為,“中國保護三峽植物是長期、艱巨但很有意義的工程,為其他國家樹立了榜樣”。美國密蘇里植物園主任Peter Raven針對中國政府制定的《中國植物保護戰略》,提出“從保護生態的角度看,大型工程自然是越少越好。但是社會要發展,在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之間做出選擇并非易事。為了子孫后代的利益,我們必須努力,中國政府投入巨資保護環境,的確值得欽佩。”
第三屆世界植物園大會的召開,進一步推動中國植物保育事業的發展。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植物資源的保護與生態安全維護,通過植物園創新工程建設,以及“全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等生態保護建設工程的實施,植物資源保育已經取得了重要進展。當時已制定“中國植物保護戰略”,同時,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理事會主席 Joan Malmsley在大會上宣布該組織在中國設立辦事機構,以便更好發揮中國在植物保護方面的示范作用。
第三屆世界植物園大會的召開,有益于科學植物園建設理念的深入,推動我國國家植物園創新體系的建設。這次大會圍繞“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植物園的作用”這一主題,廣泛深人地討論了植物多樣性保護及可持續利用、植物多樣性科學普及、《全球植物保護戰略》行動計劃及實施策略以及植物園在以上各項任務中的作用,顯示了植物園在全球生態環境保護、生態安全維護中的重要意義,科學植物園建設理念在植物學研究、植物資源保護以及社會各相關領域得到了深刻解析并深人人心,同時在社會各界掀起了一股“關注植物保護、關心植物園建設”的潮流。大會的召開,進一步加強了科學植物園建設,發揮植物園作為植物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戰略基地的重要作用,推動國家植物園創新體系建設發揮重要的作用。
第三屆世界植物園大會是世界植物園大會在中國及亞洲的首次舉辦,大會的順利申辦及成功召開,表明了中國作為全球植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在植物多樣性研究、保護及植物園建設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已經成為全球植物多樣性保護事業的主導力量。武漢植物園作為東道主,代表中國成功舉辦了這次第三屆世界植物園大會。通過這次會議的主辦,武漢植物園受到了世界各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組織、特別是國際植物園與植物學研究機構的高度關注,獲得了國際同行的贊譽,極大地提高了武漢植物園在國際植物園界的地位與影響力。
同時,第三屆世界植物園大會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中央一臺、九臺等組織專班進行報道及任務專訪,新聞聯播報道了大會開幕式的盛況;地方省市及港澳等各媒體全部開辟大會宣傳專欄,多版頭條發布大會相關信息。大會宣傳的廣泛深入,使第三屆世界植物園大會及保護植物資源成為海內外、特別是湖北省武漢市市民的關注熱點,進一步增強了廣大民眾保護環境、保護生態、保護植物的意識。“保護植物,就是保護我們生存的家園”,“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建設和維護好生態環境”,正在成為大家的共同責任和自覺行動。
(供稿:梁瓊 編輯:韓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