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ody id="79f28"></tbody>
    1. 
      
      1. <progress id="79f28"></progress>
      2. <samp id="79f28"><ins id="79f28"></ins></samp>
      3. <menuitem id="79f28"><strong id="79f28"><u id="79f28"></u></strong></menuitem>
        <track id="79f28"><nobr id="79f28"></nobr></track>
          1. 讓美麗中國和綠色非洲一路同行--中-非聯合研究中心建設
            2016.11.14 | 來源:| 【字號: 】【打印】【關閉

                一、中心建設歷程 

              中非關系是當今世界多邊關系中一支重要力量,中非傳統友好關系是中國外交關系中最穩定、最可靠的雙邊關系之一,繼續深化發展中非戰略合作關系對于更好服務于我國的國家戰略具有重要作用。在院生物局和國際合作局的前瞻布局指導下,武漢植物園組織科研人員有意識的逐步開展對非合作工作。 

              依托王青鋒研究員1996年起對乍得、喀麥隆、南非、肯尼亞、尼日尼亞的熱帶稀樹草原、沼澤濕地、荒漠區、高原等生境的藥用及各類資源植物、水生植物、珍稀瀕危和特有植物進行了十余次野外考察和采集的前期工作基礎,武漢植物園的首支赴非科學考察隊伍于20091126日至128日首次赴南非和肯尼亞開展野外科學考察。在肯尼亞訪問期間,武漢植物園與肯尼亞喬莫·肯尼亞塔農業與技術大學(JKUAT)舉行會談,雙方就植物多樣性保護、植物資源的野外調查和采集、天然藥用植物資源和經濟植物開發等方面開展合作研究達成一致并簽署了合作備忘錄。 

              20105月,江綿恒副院長率團訪問肯尼亞,并于531日見證了武漢植物園李紹華主任與肯尼亞喬莫·肯尼亞塔農業科技大學(JKUAT)副校長Esther M. Kahangi 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正式簽署了中國-東非植物多樣性合作研究協議。

              20108月,李家洋副院長率團訪問了喬莫·肯尼亞塔農業與科技大學。進一步推進和落實了武漢植物園與喬莫·肯尼亞塔農業與科技大學于20105月簽署的合作協議的執行,探討了在生命科學和基礎科研及人才培養等方面進一步加強合作的可能。

              20101019-29日,JKUAT常務副校長Imbuga教授應邀率團訪問了武漢植物園、植物研究所和上海辰山植物園。合作雙方就野外聯合考察、東非植物多樣性保護人才培訓及聯合實驗室建設等問題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案,并就JKUAT植物園建設、非洲資源植物開發利用等展開了務實討論。

              2011118-30日,中-肯科學家第一次聯合考察成功舉行。武漢植物園組織中-15位科研人員對肯尼亞Kakamega熱帶雨林區、Nakuru地區的稀樹草原、維多尼亞湖區植被以及肯尼亞中央區的森林植被進行了聯合考察。

              20118月,武漢植物園代表團應邀訪問了JKUAT,雙方續簽了未來五年(2012-2016)的科技合作備忘錄,同時還就聯合生態站以及JKUAT植物園的建設方案進行了磋商,一致通過了“JKUAT植物園”和“中-肯聯合生態研究站”的選址和初步設計方案。 

              201110月,經過反復論證修改,武漢植物園向中國科學院上報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深化中非科技合作,建立中科院非洲研究中心(非法人)的建議”,建議獲得了院領導的高度認可,白春禮院長、江綿恒副院長、李家洋副院長分別對建議做重要批示,高度贊同武漢植物園的前瞻部署,并安排中科院國際合作局具體牽頭負責,與武漢植物園共同推進該項工作。 

              應武漢植物園邀請,肯尼亞高等教育與科技部卡瑪爾部長、JKUAT大學伊姆布加校長分別于201010月和201112月率團訪問了中國科學院以及武漢植物園等合作研究機構,白春禮院長在京會見了來訪的卡瑪爾部長一行。肯尼亞代表團訪華期間,就野外聯合考察、東非生物多樣性保護專業技術人才培訓及聯合實驗室建設等問題與我院及相關領域的科學家展開了深入的交流,并就植物園建設、非洲資源植物開發利用等諸多內容展開了務實討論。 

              通過雙方有關人員的互訪、研討和磋商,武漢植物園與JKUAT在引種植物園、園藝植物資源圃以及聯合生態研究站的建設方面初步達成一致,共同完成了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建設聯合研究站和植物園的初步規劃和設計。JKUAT董事會通過了40英畝共建植物園的規劃用地和水、電等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方案。肯尼亞高等教育科技部、肯尼亞財政部經過審核于20123月通過中國駐肯尼亞大使館向中國政府正式提出了援建請求,申請中國政府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援助建設中-非聯合研究中心基礎設施暨JKUAT植物園項目。 

              2012329日至43日,應肯尼亞高等教育與科技部的邀請,白春禮院長率團訪問肯尼亞。訪問肯尼亞期間,白春禮院長與肯尼亞高等教育與科技部Margaret Kamar部長舉行了會談,雙方就生物多樣性、能源、健康研究等多個領域加強合作達成共識。 

              2012613日,白春禮院長帶隊訪問商務部,與商務部陳德銘部長及相關人員就推動科技援外工作進行了工作會談。為落實白春禮院長與陳德銘部長關于推動科技援外工作的會談精神,院國際合作局與商務部援外司先后舉行了三次工作磋商,加速推進中非聯合研究中心/肯尼亞JKUAT植物園援建項目工作進程。雙方就援建項目建設內容和下一步的工作計劃達成了一系列共識。

              20121030日,中國科學院“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推進新時期創新跨越”專題研討會在京舉行。武漢植物園主任李紹華做了“中非聯合研究中心/肯尼亞JKUAT植物園建設進展”的專題匯報。白春禮院長在會議中強調建立海外研發機構是“走出去”的必要舉措。  

              2012121日至25,商務部派出考察組完成了中國政府“援建中-非聯合研究中心項目”可行性考察論證。

              2013114日,考察組向商務部匯報了可行性考察結果。商務部將“援助中-非聯合研究中心項目”建設列入2013年援外預算。

              2013326日,經過精心準備并論證,在國際合作局和生物局的指導下,武漢植物園提交的“中國科學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建設方案”通過了中科院專家組的評議。2013412日,建設方案順利通過了中科院秘書長辦公會審議。201353日,建設方案通過了中科院院長辦公會議審議,中-非聯合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正式成立。 

              新成立的“中國科學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由學術委員會指導中心的研究工作。中心以武漢植物園為依托單位,設立管理和協調機構全面負責各項工作。以肯尼亞喬莫?肯尼亞塔農業與科技大學(Jomo Kenytta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Technology, JKUAT)、中國科學院大學、昆明動物研究所、武漢病毒研究所、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 (石家莊)、水生生物研究所等為中心的核心單位,并吸納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深圳仙湖植物園等單位的對非研究力量,共同開展對非科技合作研究。 

              根據非洲資源的分布特點和地域特點,中心以肯尼亞、坦桑尼亞、埃塞俄比亞等技術需求強烈并與我國有著長期友好關系的國家為合作基點,有重點、分層次的建設了五個分中心,分別為:非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分中心、非洲生態與環境研究分中心、非洲資源遙感聯合研究分中心、非洲微生物及流行病控制研究分中心以及現代農業研究與示范分中心。 

                20145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率代表團訪問非洲,當地時間5日在非盟總部會議中心發表題為《開創中非合作更加美好的未來》的演講,“我們還將推進在肯尼亞建設‘中非聯合研究中心’,圍繞生物多樣性保護、荒漠化防治、現代農業示范等非洲國家關心的問題,不斷加強中非生態環保領域合作,積極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讓美麗中國和綠色非洲一路同行”。“中-非聯合研究中心”是“六大工程”中總理唯一提到的建設單元。 

              201512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時指出,要推進“中-非聯合研究中心”項目建設,開展保護生態環境和野生動物合作,深化國際協作。中-非聯合研究中心建設已被列入《約翰內斯堡行動計劃(2016-2018)》。 

              二、中心建設進展 

              自中心成立以來,中心工作人員發揚創新進取精神,以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在科研合作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1、基礎設施建設 

              20135月,中國商務部宣布立項援建“中-非聯合研究中心/肯尼亞JKUAT植物園”基礎設施,中-非聯合研究中心是中國政府在境外援建的第一個大型綜合性科教機構。由國家商務部總投資9997萬元,在東非地區政治、經濟中心肯尼亞首都內羅畢援助建設中-非聯合研究中心實驗大樓(4500平米)和JKUAT植物園(243畝),全部工程已于20169月完工。中-非聯合研究中心建成后將由中、肯雙方共同管理、維護和運行。基礎設施建成后將為中、非雙方的科研合作提供更好的工作平臺,推動中非科研合作飛速發展。 

              2、科研合作 

              20136月,中心以非洲國家社會與經濟發展重大需求、中-非科學家共同關注的重大科學問題為牽引,圍繞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環境保護、水資源管理與環境監測、烈性及流行性傳染病防控、自然資源規劃和利用、現代高植農業示范及荒漠化防治等領域啟動了三十余個合作研究項目。截至目前,已聯合出版學術著作5部、合作發表研究論文58篇、獲得專利9項。 

              1)非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分中心 

              武漢植物園非洲保育平臺溫室擴大到1000平米,溫室保育條件得到了較大的改善,非洲植物過夏和過冬成活率明顯提高;非洲資源植物南方保育基地(深圳仙湖),面積6000平米,已基本建成。 

              在植物資源利用與藥物研發方面,發現十數樟提取物具有顯著抑菌效果并已組織快繁成功,非洲仙茅抗癌活性顯著,已成功分離到純化合物15個,非洲苦蘇對胃腸道癌癥具有顯著活性,并已確定其活性部位。在藥物研發工作方面,已成功實現“棕耳蜱唾液腺來源的抗血栓多肽作為抗血栓藥物的應用”和“采采蠅唾液腺免疫抑制劑多肽作為免疫抑制劑藥物的應用”等專利申請。在植物多樣性格局方面,研究表明東非高山giant rosette like lobelias起源于8.2 Ma 0.4 Ma之間,晚于東非主要火山的形成。 

              2)非洲地理科學與遙感研究分中心 

              遙感監測信息系統平臺建設方面,建立了肯尼亞綜合基礎信息數據、遙感影像數據、遙感信息提取專題數據庫,建設了“肯尼亞資源遙感監測與安全保障系統平臺”,成功編撰《肯尼亞國家地理遙感圖集》。 

              3)非洲生態與環境研究分中心 

              開展噶尼喀湖流域河流水體營養鹽濃度、河流表層沉積物重金屬含量、湖泊重金屬含量、湖泊外來營養鹽輸入途徑及土地利用影響和流域土地利用變化等方面監測工作,其嚴格的分層作用導致了水體下層CH4大量積累;經分析,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和大氣沉降是肯尼亞東非大裂谷地區湖泊水體重金屬的主要來源。 

              4)非洲微生物及流行病控制研究分中心 

              在肯尼亞不同種蝙蝠中發現新型冠狀病毒、副粘病毒、黃病毒、多瘤病毒、星狀病毒等多個科的病毒,所發現的部分蝙蝠病毒與引起人類疾病的病毒具有較近的遺傳進化關系。 

              5)現代農業技術集成與示范分中心 

              應肯尼亞喬莫·肯雅塔農業技術大學的請求,在其校園內建立現代農業示范區,規劃水稻、玉米、甜高粱、小米和葡萄等示范種植區并已于年內開始施工;與肯尼亞馬賽馬拉大學合作在其校園內建立藥用植物資源圃,充分發揮中科院的科研優勢結合馬賽馬拉的傳統藥用植物資源開展合作布局。在示范區內引入中科院植物所選育的葡萄新品種,創新集成葡萄一年多次結果技術,實現在肯葡萄栽培的突破;針對性地選擇育種材料,篩選合適的示范種植和較高推廣應用價值的水稻品種;成功篩選適合肯尼亞的快速裸地覆蓋且成本低的耐逆草坪草,并建立其草坪建植方法。 

              3、合作平臺 

              中心已在東非地區建成合作研究網絡體系:依托援建肯尼亞“中-非聯合研究中心”項目建立中心常駐非洲總部,在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馬達加斯加等國設立區域合作辦公室,圍繞現有平臺與非方機構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合作平臺將立足肯尼亞,覆蓋東非,輻射整個非洲大陸。 

              4、培訓交流及教育合作 

              201146日至20日,首屆“東非生物多樣性培訓班”在武漢植物園召開,共有來自肯尼亞、馬拉維、坦桑尼亞、埃塞俄比亞、贊比亞、盧旺達等非洲國家的22名青年學員來華全程參加了培訓班并順利結業。參訓學員高度評價了此次培訓,《中國-非洲》雜志專題報道了這次培訓在非洲國家引起的積極反響。

              201387-8日,在肯尼亞內羅畢舉行了主題為“深化中-非科技創新合作”的雙邊研討會。來自中國科學院13個科研機構和非方4所大學共62名科研人員進行了合作交流研討,完成了中、肯雙方專家學者的科研“對接”工作,為中國科學院相關科研單位拓展與非洲科研機構的合作與交流奠定了基礎。 

              20131012-24日,中心主辦了“非洲干旱區農業管理高級培訓班及研討會”,來自肯尼亞、坦桑尼亞、埃塞俄比亞、馬拉維、索馬里、馬里、布基納法索、多哥等8個國家的大學、研究機構的25位高級研究人員和政府農林和環保部門的官員參加了研討和培訓。此次培訓班及研討會的成功舉辦為我院中-非合作項目后續工作的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31023-25日,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協助承辦了第三屆科技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國際研討會暨培訓,來自20多個發展中國家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等國際組織的100余名中外代表出席了會議。 

              2013814-22日,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旱地發展中心(DDC)、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中國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和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聯合主辦,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承辦的“非洲-亞洲干旱適應論壇”在烏魯木齊召開。來自埃塞俄比亞、加納、納米比亞、津巴布韋、毛里塔尼亞、肯尼亞、美國、日本及印度等國家40余位專家參加了論壇。論壇旨在為來訪者提供在減輕旱災風險領域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就區域間減輕旱災風險的南南合作達成一致目標。 

              2013114-15日在北京舉行了“CAS-TWAS 水與環境卓越中心(CAS-TWAS CEWE2013年水與衛生培訓班”,來自柬埔寨、印度尼西亞、尼泊爾、印度、老撾、泰國、菲律賓、蒙古、尼日利亞等17個國家共25位學員參加了培訓。CAS-TWAS CEWE作為南南合作的一個重要平臺,除了技術培訓,還將在高端人才培養、技術支援和技術交流等方面與廣大發展中國家開展深入合作。 

              在教育合作方面,中心依托武漢植物園及中國科學院大學,于2013年開始招收非洲留學生來華學習。中心為留學生來華學習創造了良好的學習和生活條件,并遴選優秀碩士留學生轉入博士培養。教育合作項目不僅為非洲留學生提供了寶貴的學習機會,也為中非科研領域的合作培養了主力軍,他們將成為中非合作更加美好未來的開創者。 

              截至目前,已主辦大型培訓班3次、專業技術培訓12次,為非方培訓專業技術人員160名;招收非洲留學生88名(碩士68名、博士17名、博士后3名)。 

              三、中心建設意義 

              1、戰略意義 

              -非聯合研究中心建設是實現國家“走出去”和“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客觀需要,是人類共同應對全球變化的現實需求,是我國對非援助和彰顯大國形象的重要途徑,中心建設將拓展我院國際研究空間,引領對外科技合作新模式。 

              2、建設目標 

              中心定位于與非洲有關國家在生物多樣性、資源遙感、生態環境、流行病控制與現代農業等方面互惠合作研究,全面提升非洲相關國家的科技水平,服務于我國“走出去”發展戰略以及中國科學院“創新2020”的發展目標,并致力于為中國及相關非洲國家培養一支開展長期科技合作和文化交流的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隊伍。 

              中心力爭建設成為中-非科技合作的重要平臺、中-非專業科技人才的培養基地、中國科技成果對外展示和推廣的窗口、中國科技援外的示范工程。 

                                                                                            (撰稿人:吳浩 )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