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10年的奮斗,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科技工作已初見成效,園區建設初顯輪廓。文化大革命爆發以后,尤其是1966-1970年期間,武漢植物園各項工作遭受了嚴重的干擾,廣大干部和科技人員遭受迫害和折磨,科技工作停滯不前,園地建設出現了“大樹搬小,小樹搬了”的狀況,植物園成為了挖藥材、打柴、割草、放牧的“四不像”場所,被奚落為“破落花園”。
1970年7月15日,武漢植物園被下放到湖北省,改名為湖北省植物研究所,由湖北省科技局直接領導。下放時武漢植物園共有職工82人,其中從政人員17人,業務人員32人,工人33人。此時方向任務是:實行“開門辦科研”,研究所向“農”字靠攏,為農業生產服務。具體任務是:1、雜交育種;2、尋找農作物生長刺激素;3、抗癌藥方調查研制;4、膳食纖維的加工利用;5、白螞蟻的調查防治;同時成立了植物分類研究室、植物化學研究室、植物栽培研究室。
文化大革命時期,武漢植物園科技人員以科學技術事業為重,懷揣追求科學真理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以自己的知識與專長堅持科學實驗,為祖國為人民做奉獻。在此期間,在油橄欖的引種試驗和推廣、棉籽餅粕制備多種氨基酸,植物蛻皮激素的資源化和應用研究、大豬屎豆果殼抗癌研究及其植物資源利用研究以及《湖北中藥志》的編寫等方面做出了顯著成效,獲得了可嘉的科研成果,為湖北省農業和醫藥事業發展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