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自2012年起舉辦暑期夏令營,至今已舉辦了8期,共有來自全國100余所高校、1500余名大學生報名,400余名營員參加了夏令營活動,100余名營員通過推免及統考的方式到我園攻讀研究生。
2020年,武漢植物園第9期夏令營活動將以全新的方式呈現。歡迎來自全國各重點高校優秀本科生、具有推薦免試資格和有志報考我園碩士研究生的2021屆畢業生參加!
報名截止時間:2020年7月25日
報名請加入武漢植物園招生宣傳QQ群,群號:559654252
武漢植物園介紹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以下簡稱“武漢植物園”)籌建于1956年,1958年正式成立,是集科學研究、物種保存和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科研機構,是我國三大核心科學植物園之一,包含磨山、光谷、江夏三個國內園區、中非聯合研究中心-肯尼亞園區以及多個野外觀測臺站。
光谷園區位于武漢東湖高新區未來科技城,南臨九峰一路,東至光谷八路,西臨九峰溪,面積為1103畝,功能定位以科學研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人才培養為主,園區將針對性收集保育重要生物經濟資源,開展種質創新與植物功能性化合物研發,建設特色農業植物新品種、新成果展示示范基地,成為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為主,集科研及成果展示、科普與觀光休閑為一體的高標準、高起點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區與科研成果孵化示范區。
磨山園區坐落于東湖之濱、磨山南麓,面積為886畝,為國家植物資源儲備和植物遷地保護的綜合研究基地,現收集保育植物資源12000余種,建有世界上涵蓋遺傳資源最廣的獼猴桃專類園、東亞最大的水生植物資源圃、華中最大的野生林特果遺傳資源專類園、華中古老孑遺和特有珍稀植物資源專類園、華中藥用植物專類園等17個特色專類園。利用資源與人才優勢,圍繞植物與人居環境、生物安全、水與人類健康三個主題開展特色鮮明的科普教育。現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林業科普教育基地,湖北省和武漢市科普教育、環境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湖北省禁毒科普教育基地,同時也是國家AAAA級旅游風景區。
武漢植物園自1983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2002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設有植物學、生態學2個博士培養點以及植物學、生態學、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生物與醫藥等4個碩士培養點。有導師60余人,在讀研究生人數260余人(含留學生60余人)。每年招收計劃內碩士生27人,同時與西藏大學聯合招收生態學專業碩士生10名。預計接受10名推免生,鼓勵優秀推免生直博。
截至2019年底,武漢植物園有在職職工238人,其中科研人員137人。建有國家獼猴桃種質資源圃、中國科學院水生植物與流域生態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植物種質創新與特色農業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獼猴桃產業技術工程實驗室、濕地演化與生態恢復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湖北省獼猴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特色資源植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丹江口濕地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院級)、水利部三峽消落區生態環境監測重點站等較完善的科學研究平臺體系。
遵循“三個面向”、“四個率先”的辦院方針,制定了率先行動實施計劃和“一三五”發展規劃,在“縣域特色生態農業模式研發與示范”、“丹江口庫區高效生態農業及水環境保護”、“東非植物資源開發與半干旱區現代農業示范”三個方向尋求重大突破,并重點培育第四紀冰川古老孑遺植物區系構建與進化機制、水生植物適應性進化與生態系統建構功能、流域生態過程及其調控機理、特色農業植物重要經濟性狀分子調控和新品種創制、植物資源引種馴化與綜合保育共五個特色研究方向。
武漢植物園同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肯尼亞等40多個國家或地區的著名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交流關系,并于2007年成功舉辦了第三屆世界植物園大會,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2013年,中國科學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作為中國政府在境外援建的第一個大型綜合性科教機構獲批建設,標志著我園實施“走出去”戰略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中心將成為中非科技合作及科技援外的示范基地。
武漢植物園是湖北省暨武漢市植物學會、中國園藝學會獼猴桃分會的掛靠單位;主辦的學術期刊《植物科學學報》是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
面對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武漢植物園確定的發展定位與目標為:收集保護亞熱帶和暖溫帶戰略植物資源;拓展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濕地恢復與大型工程生態安全兩大優勢領域,引領我國特色農業種質創新與產業發展、水生植物與水環境健康和大型工程區生態修復技術的研究;提升科普開放能力,成為世界知名的生物多樣性與環境教育基地。服務國家生物產業、生態安全及全民素質教育的戰略需求,建成世界一流植物園。
聯系我們
植物園官網:http://www.whiob.ac.cn/
研招辦電話:027-87700888(戴老師)
研招辦郵箱:wbgyzb@wbgca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