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新要求,保證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遵照《中國科學院大學關于全面修訂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和科研成果要求的通知》,結合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培養目標
培養碩士研究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品行端正;誠實守信,學風嚴謹,團結協作,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業精神。
(二)碩士研究生在攻讀專業的領域內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
(三)熟練掌握一門外國語(一般為英語),能夠熟練閱讀本領域有關文獻資料,并具有一定的寫作能力和國際學術交流能力。
(四)具有健康的體質與良好的心理素質。
二、學科專業及研究方向
在植物學、生態學、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三個學科培養碩士研究生。
(一)植物學
植物學是研究植物形態、結構、生理、生態、分類、分布、發生、發育、遺傳和進化的學科。作為生物學的基礎分支之一,植物學的宗旨是認識和揭示植物界所有生命現象和生命過程的客觀規律,為開發、利用、改造和保護植物提供理論依據。如何保護植物資源的多樣性,實現其可持續利用,是植物科學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我園在植物學科領域主要開展包括植物種質資源收集保育、植物系統進化與生物地理學、植物優異性狀的分子機理以及遺傳育種等相關研究工作,旨在為植物資源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提供理論指導。
培養方向:
1.植物系統進化與生物地理學
圍繞植物分類、系統發育、生物地理學及適應性進化等方面,采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結合廣泛的野外調查統計,從高等級分類階元及專科專屬等層面開展代表植物類群的系統發育重建,解析其生物地理進化歷史,探討不同地理生境下植物物種的適應性進化模式及機制,揭示植物多樣性形成的機理。
2.資源植物學
系統廣泛收集藥用、食用、工業和生態等重要植物資源,開展遷地保育及原生境保育理論及技術研究,構建核心種質庫并開發高通量精準評價技術體系,以各種生物和經濟性狀優異的核心種質資源為基礎開展相關性狀分子遺傳機制研究,培育創制新品種、篩選新功能化合物等并實現可持續利用。
(二)生態學
生態學是研究宏觀生命系統結構、功能及其動態的科學,能夠為人類認識、保護和利用自然提供重要理論基礎。武漢植物園地處華中地區,區域內的“川東--鄂西”是全球植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為我國植物區系南北過渡帶和多種植被分布類型的交匯區域,富集世界罕見的珍稀瀕危和古老孑遺植物資源。此外,華中地區是我國特大型水利工程—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中線的水源地,分布著長江流域最大的湖泊群。水源地面臨著生物多樣性喪失、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入侵等多種生態風險的威脅。
我園的生態學科緊密結合地域特點和學科優勢,緊緊圍繞國家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長江大保護、生物入侵防治、生態系統固碳與碳中和等方面的戰略需求,瞄準生態學研究中的重大科學問題和生態系統恢復的技術創新前沿,開展植物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流域生態學等方向的研究。
培養方向:
1.植物生態學
針對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研究植物傳粉與繁殖生態學、珍稀瀕危植物的瀕危機制與保護策略、種子擴散和種子防御、群落構建過程和物種共存機制、水生植物生理生態與水生植被恢復、外來入侵植物的建群、傳播和擴散機制以及對本地植物群落的影響。
2.生態系統生態學
針對華中地區的典型森林、濕地、農田等生態系統,研究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動態、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退化生態系統恢復、以及環境變化和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3.流域生態學
以長江流域的重點生態功能區特別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和三峽庫區為研究對象,研究流域內生態系統生源要素時空格局及其遷移轉化規律、流域內水陸各子系統功能的耦合機制、流域生態過程對水環境的調控機理。
(三)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
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美麗中國建設和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該專業以園林、經濟植物及花卉為對象,研究資源與分類、繁殖與栽培、性狀形成及調控機理、品種選育及產業化技術,是一門理論與應用相結合的綜合性學科。
培養方向:
1.果樹遺傳改良
主要以獼猴桃、桃等果樹為研究材料,研究遺傳改良的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解析果樹重要農藝性狀的遺傳調控網絡及其與環境互作機制,定向創制果樹新材料和新品種,研發果樹栽培生理與生長發育調控、綠色高效生產以及采后品質保持等產業技術。
2.草坪草抗逆遺傳改良
以狗牙根、高羊茅等重要草坪草種質資源為研究材料,建立精準評價體系與抗逆表型數據庫;繪制高質量基因組圖譜,發掘抗逆候選基因;建立高效遺傳轉化與基因組精準編輯技術體系;解析抗逆遺傳調控網絡,創制新材料和新品種,開展產業化應用。
3.生態景觀與工程
主要針對生態景觀規劃設計與營建技術、新優園林植物資源收集與利用、大型工程生態修復與景觀重建技術、科技傳播與科普教育方面開展研究及推廣示范,探索生態景觀工程新模式、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
三、培養方式及學習年限
碩士研究生培養采取“兩段式”的培養模式,包括課程學習和科研實踐兩個階段;實行導師或導師小組負責制。導師或導師小組負責指導學生科研工作,關心學生政治思想品德,并在嚴謹治學、科研道德和團結協作等方面對學生嚴格要求,配合、協助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門做好研究生的各項管理工作。
碩士研究生入學后第1年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集中參加課程學習,期間遵循《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課程學習及學分要求暫行規定》,完成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的學習。
碩士研究生從入學后第2年進入導師所在的研究團隊,依托導師的科研項目及單位的科研條件,進行科研實踐和開展學位論文工作,培養科學研究能力或獨立承擔專門技術工作能力。
實行基本學制基礎上的彈性學制,碩士研究生基本學習年限為3年,最長修讀年限(含休學)不得超過4年。學生在最長修學年限仍然未完成學業時,按《中國科學院大學學生管理規定》相關條款處理。
四、課程體系及學分要求
碩士研究生課程學習實行學分制管理。學生獲得學位所需的學分,由課程學習學分和必修環節學分兩部分組成,二者不能相互替代。
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包括學位課和非學位課,學位課是為達到培養目標的要求,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而必須學習的課程,分為公共學位課和專業學位課兩類。其中,公共學位課包括政治理論課程、學術道德與學術寫作規范課程和外國語課程;專業學位課包括核心課、普及課、研討課。非學位課是為拓寬研究生知識面、完善知識結構或加深某方面知識而開設的課程,包括公共選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從核心課、普及課、研討課、儀器分析與技術類課程、科學前沿講座中選修)。
碩士研究生申請碩士學位前,須完成不少于30學分的課程學習,其中學位課學分不低于19學分,即:公共學位課7學分,包括政治理論課程、學術道德與學術寫作規范課程和外國語課程;專業學位課不低于12學分,公共選修課不低于2學分。課程體系詳見下表。
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表
課程類別 |
課程名稱 |
學分 |
備注 |
公共學位課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 |
2 |
公共學位課 7學分 |
學術道德與學術寫作規范 |
1 |
||
自然辯證法概論 |
1 |
||
碩士學位英語(英語A) |
3 |
||
專業學位課 |
核心課 |
4 |
專業學位課 不低于12學分 |
普及課 |
3 |
||
研討課 |
2 |
||
專業選修課 |
核心課 |
4 |
專業選修課 不低于9學分 |
普及課 |
3 |
||
研討課 |
2 |
||
科學前沿講座 |
1 |
||
公共選修課 |
社會、人文、管理科學 |
≥2 |
公共選修課 不低于2學分 |
注:1、碩士研究生應參照其所學專業對應一級學科設置的課程體系,在導師(組)指導下選課。
2、具體課程參考每學期中國科學院大學課程開設表,相關課程體系遵照學校課程設置方案執行。
五、必修環節及要求
碩士研究生培養的必修環節包括開題報告、中期考核、學術報告和社會實踐等,必修環節的總學分不低于6學分。
(一)開題報告(2學分)
碩士研究生在廣泛調查研究、閱讀文獻資料、搞清楚研究方向上的前沿成果和發展動態的基礎上,在征求導師(組)意見后,提出學位論文選題。選題應盡可能對學術發展、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有重要意義。就選題意義、前人相關成果、材料基礎與實驗條件、擬采取的理論與方法等方面作學位論文選題報告,盡可能廣泛地聽取專家意見。
碩士研究生應在規定的時間內,就選題的背景意義、國內外研究動態及發展趨勢、主要研究內容、擬采取的技術路線及研究方法、預期成果、論文工作時間安排等方面,撰寫《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開題報告》,導師和指導小組應嚴格把關。學生填寫《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登記表》,經導師同意后,方可進行開題報告。開題報告應公開進行。開題報告在入學后第3學期結束前完成。
開題報告考核小組應由具有副高級及以上職稱的3-5名專家組成。考核小組就學生的論文選題、文獻綜述、研究內容、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報告的表述和報告寫作等幾個方面進行考核,做出是否同意開題的意見,并在“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檔中給出考核結果。開題報告通過后,方可進入論文工作階段。如未通過者,在1-2個月內可以補做開題報告。第二次開題報告仍未通過者,按照《中國科學院大學學生管理規定》,視為不宜繼續培養,應予退學。
(二)中期考核(2學分)
中期考核主要考核研究士生在培養期間論文工作進展情況、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存在的主要問題、擬解決的途徑、下一步工作計劃及論文預計完成時間等。學生需撰寫《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中期報告》,導師和指導小組應嚴格把關。學生需填寫《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中期考核登記表》,經導師審核同意后,方可進行中期考核。
碩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在入學后第5學期進行。中期考核小組應由具有副高級及以上職稱的3-5名專家組成。中期考核應公開進行。
中期考核的結果有四類: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中期考核通過者準予繼續進行工作;如未通過者,在1-2個月內可以補做中期考核。第二次中期報告仍未通過者,按照《中國科學院大學學生管理規定》,視為不宜繼續培養,應予退學。
(三)學術報告和社會實踐(2學分)
為了促使碩士生主動關心和了解國內外相關學科的前沿和發展動態,開闊視野,啟發創造力,提高社會責任感,要求每個碩士研究生在學期間應參加一定數量的學術報告會和會實踐活動。
碩士生培養期間參加學術報告會不得少于8次,做學術報告(包括學術會議報告、學術沙龍報告等)及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不得少于1次。
同一個學術會議上聽取的報告,僅按一次計算。
碩士研究生參加學術報告和社會實踐的情況均應記錄在《研究生學術報告及社會實踐表》中,申請學位論文答辯前由導師簽字確認后提交研究生部備案。
六、學位論文、科研能力與水平及的基本要求
見《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學位授予工作實施細則》。
七、附則
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執行,由國際合作與教育處負責解釋,原《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學術型碩士生培養方案》(科武植園字?2013?28號)同時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