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至14日,武漢植物園舉辦中國科學院第十九屆公眾科學日活動。本屆公眾科學日由中國科學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承辦,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作為協辦單位。活動以“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通過科學講座、科普展覽、直播說展、科學手工等多種形式展開,讓公眾多視角、多渠道“玩轉”科學。5月13日上午,武漢植物園對18周歲以下青少年免費開放。兩天時間,上萬名社會公眾走進武漢植物園,用科學之眼打開山水林田湖草沙之美。
為什么要降碳?如何捕獲大氣中的碳?武漢植物園流域生態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克榮研究員以《神奇的碳元素》為題展開科普講座。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氣,石灰水變渾濁,張克榮帶領現場的小學生用一個小實驗,驗證了呼出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 “就像孫悟空用一個葫蘆瓶就能把人吸走,我們現在做的工作就是研究如何把更多的碳吸走。”張克榮用形象生動的語言介紹了武漢植物園圍繞自然生態系統碳匯作用的相關研究。從碳的重要性到“降碳”的現實需求,再講到如何捕獲大氣中的碳,張克榮既闡述了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愿景和戰略意義,也展望了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具體路徑。
本屆公眾科學日,武漢植物園推出了“引領綠色生活 創造低碳未來”主題展,吸引不少游客打卡。展覽以圖文展板、實體展品、低碳互動站等形式帶領公眾解讀“雙碳”“碳匯”等生態熱詞,闡述生態文明視角下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保護和綜合治理的現實意義,向公眾推廣綠色低碳、生態文明的發展理念。同時,展覽以武漢植物園通過科技攻關,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統籌實施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為案例,講述了武漢植物園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貢獻出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云端”逛展也精彩。結合武漢植物園研究特色和社會關注的話題,活動特別安排了“專家帶您看展覽”直播。“積極應對氣候和環境變化,加快綠色低碳轉型步伐,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展現著中國的大國風范。”武漢植物園葉琛研究員圍繞公眾關注的問題,介紹了“雙碳”“溫室氣體”等概念和我國在綠色發展方面的措施,并展示了武漢植物園在三峽消落區、森林生態系統等方面的研究。公眾跟隨鏡頭“云逛展” ,足不出戶也收獲滿滿科學干貨。
本屆公眾科學日活動得到了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和碳普惠平臺“綠喵”的支持。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帶來了生態文明攝影展,40多副攝影作品以精彩影像給人視覺和心靈上的震撼。圖片展示了生物多樣性支撐著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引導公眾從大自然之美,領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意義。參與“低碳大闖關”游戲,掃二維碼計算一天的碳足跡,在碳普惠平臺“綠喵”帶來的低碳互動站,公眾積極參與答題和測試,贏得環保袋和花種子等獎品。
在科技手工環節,15組親子家庭模擬水生態系統搭建小小生態瓶,通過方寸天地了解大世界。科普老師提前備好苔蘚、水草、小魚等材料,講解了水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孩子們自己動手設計生態瓶,活動氛圍十分熱烈。
公眾科學日是中國科學院舉辦的大型公益科普活動,旨在展示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弘揚科學精神,營造科學氛圍,厚植科學文化,激發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對科學的關注和興趣。它是公眾了解中國科技進展、走進中科院的重要渠道,是激發青少年科學興趣、培養未來科技創新人才的重要舉措,也為提升全民科學素質作出了重要貢獻。
科普講座
直播說展
生態景觀瓶制作
觀看展覽
公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