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來自新西蘭皇家植物與食品研究所的姚家龍研究員和來自華中農業大學的歐陽亦聃教授應邀做客第四十五期東湖講壇,報告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種質創新與特色農業重點實驗室主任、武漢植物園研究員韓月彭主持。部分學科組長、青年科研人員、在讀研究生共30余人參加此次活動。
姚家龍通過線上形式做了題為“The ins and outs of functional fruit genomics”(果樹功能基因組學的投入與產出)的報告,詳細回顧了自己在蘋果等果樹領域近30年的研究成果與經歷。他首先從蘋果果實發育的關鍵調控因子入手,找到了和番茄RIN家族同源的MADS box轉錄因子,并解析了它們對蘋果果實發育以及果實大小的調控功能。其次他還對蘋果等果樹物種的果實形狀、果實無籽性狀以及果肉質地等重要品質領域的重要基因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為了充分利用所發現的關鍵基因,他還開發出多種果樹的遺傳轉化體系。姚家龍勉勵年輕學子們勤苦鉆研,在果樹功能基因組學方面做出更多原創性的突破。
華中農業大學歐陽亦聃教授做了題為“G蛋白的探索之旅:走向綠色高產”的報告。她由中國糧食產業的種子安全問題引出團隊30年來在水稻育種方面的研究,從1997年到2006年,歷時9年找到了控制水稻粒形的基因GS3。最近,她和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聯合開展的研究表明,GS3也是禾本科水稻、玉米和高粱等重要糧食物種抗鹽堿的主效基因(重命名為AT1基因)。通過基因編輯方法缺失禾本科主糧品種基因組中保守性的AT1/GS3基因,高粱、小米、水稻和玉米在內的單子葉植物作物對鹽堿性脅迫的耐受性均會得到顯著性提升。她還展示了敲除基因的上述作物在鹽堿地種植增產顯著的實例,展望了開發適用于全球超過10億公頃鹽堿地的新型耐鹽堿作物的可能性。
報告結束后,姚家龍研究員和歐陽亦聃教授與參與講壇的人員就相關領域內的學術問題進行了交流討論,細致解答了大家提出的問題。
報告會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