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國家獼猴桃種質資源圃隆重舉辦了獼猴桃新品種品鑒會。近30名來自陜西、四川、湖北、廣西和云南等全國獼猴桃主產及新興產區,長期從事獼猴桃生產、銷售和獼猴桃產業主管部門的代表擔任獼猴桃新品種“考官”,逐一對近年來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選育的15個獼猴桃新品種進行品鑒,為獼猴桃新品種的研發“把脈”。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研究員、國家獼猴桃種質資源圃執行主任鐘彩虹首先向參加此次品鑒會的各界人士表示熱烈歡迎,隨后,她向參會人員詳細介紹了不同獼猴桃新品種的選育過程、生物學特性及風味特點。她表示,獼猴桃新品種選育的科研成果要真正做到“寫在祖國大地上”,應該讓消費者、企業和主管部門都滿意。她希望,通過品鑒活動,可以促進獼猴桃各主產及新興產區交流溝通,從而讓武漢植物園的獼猴桃新品種及配套生產技術為鄉村振興做出應有貢獻。
據了解,本次品鑒會上,除了武漢植物園選育的暢銷黃肉品種‘金艷’和紅心品種‘東紅’外,還選送了近年來新選育的‘中科綠獼’、‘滿天紅’等多個從未推出市場的綠肉、黃肉、黃綠肉新品種。評委們從香味濃烈程度、甜度、酸度、質地軟硬度、果汁豐富度等指標進行逐一打分。
代表們紛紛表示,過去幾年,武漢植物園自主培育的獼猴桃品種以及配套生產技術為家鄉帶來了巨大收益。通過本次品鑒活動找到了下一步想要與武漢植物園合作種植的獼猴桃新品種,相信通過大家的努力,能夠讓家鄉的獼猴桃產業發展的更快、更好。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是全球獼猴桃資源、科研和學術中心之一,國家獼猴桃種質資源圃作為目前全球遺傳多樣性涵蓋量最大、保存種質資源最豐富的獼猴桃屬植物基因庫,累計已選育出獼猴桃優良新品種46個,獲國家級或省級新品種審定(認定)20個,獲得或已申請植物新品種權39個。目前,武漢植物園的獼猴桃品種推廣面積已達50余萬畝,高效技術輻射面積300萬畝,累計帶動6萬人脫貧、20余萬人致富,年均創造社會經濟產值約100億元。接下來,武漢植物園獼猴桃科研團隊仍將持續開展工作,不斷選育更加優良的獼猴桃新品種并推廣至全國各地,為我國獼猴桃種業振興和產業發展提供強大助力。
鐘彩虹介紹獼猴桃新品種
代表品鑒獼猴桃
參會代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