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下午,應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邀請,來自華中農業大學和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的五位果樹專家做客東湖講壇第三十四期暨園藝作物前沿研討會,會議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種質創新與特色農業重點實驗室主任韓月彭研究員主持,全園科研人員和研究生近40人參加了報告會。
來自華中農業大學的羅正榮教授首先開講。羅教授從柿子果實的澀感與分類講起,詳細地回顧了自己近30年對甜柿的研究。由于甜柿是六倍體,其遺傳信息缺乏以及近交退化等原因而導致遺傳改良較為困難,羅教授采用“親本選配+技術突破”的思路推動了甜柿育種的進程。他首次提出甜柿最早的種質直接起源于非完全甜柿的突變以及雜交參與中國甜柿的形成等理論,揭示了中國甜柿自然脫澀特點,解析了其性狀形成是受單個顯性基因控制的遺傳特點。圍繞對中國甜柿脫澀的研究,他總結出中國甜柿澀感物質--丹寧代謝的完整途徑,證明了DrMYB14基因對丹寧積累的重要調控作用。
華中農業大學劉繼紅教授接著向大家做了題為“SnRK2.4-ABF2-ADC分子模塊調控枳干旱下腐胺積累的功能和機制”的報告。劉教授由中國柑橘產業的現狀引出課題組在柑橘抗旱方面的研究。腐胺作為一種重要的次生代謝產物,對提高植物的抗旱性有著重要的影響,劉教授圍繞對這種代謝產物的研究,發現了PtrABF2以依賴ABA信號的方式,參與對腐胺代謝途徑PtrADC基因的轉錄激活。深入的研究表明ABA信號途徑的PtrSnRK2.4可以通過磷酸化PtrABF2蛋白促進后者對下游基因的轉錄激活作用,該研究對其它物種的抗旱研究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來自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的康明研究員以波羅蜜存在的缺乏遺傳多樣性評價、起源不清楚、基本上無育種以及貯藏性差等問題為導向,對波羅蜜的基因組和群體基因組開展了相關的研究。康明研究員進一步通過對295個地方品種進行全基因組重測序數據分析,揭示了菠蘿蜜在中國的馴化歷史和農藝性狀演化特點,研究結果還為波羅蜜果實大小的演化和果實質地是如何發生變化提供了思考。
華中農業大學康春穎教授以題為“草莓器官發育調控基因的挖掘和功能鑒定”向在場的師生講述了課題組近些年來在草莓花發育方面的研究。得益于森林草莓生長周期短,而且擁有高質量的基因組和豐富的轉錄組數據的特點,課題組利用EMS誘變的策略去挖掘和解析基因功能。研究結果表明草莓中的先鋒轉錄因子FveLFYa的突變是導致草莓“花中花”表型的重要基因,而AP2轉錄因子FveBRE通過直接結合下游FveYUC2/4基因啟動子調控草莓花器官的形成。
華中農業大學李春龍教授則分享了自己近些年來圍繞轉運蛋白參與調控果實糖酸物質積累方面的研究。李教授主要展示了蘋果Ma1轉運體對蘋果酸積累的調節功能。與以往的研究不同,李教授發現Ma1轉運體的兩種可變剪切版本Ma1α和Ma1β不僅在蘋果酸轉運功能方面存在差異,它們之間還存在蛋白的相互作用。穩定轉化實驗還表明Ma1α過表達株系蘋果酸含量反而下降,可能存在某種反饋調節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為蛋白轉運體不同可變剪切版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另外,李春龍教授還展望了在柑橘方面開展相關研究的可能性,極大地吸引了大家的興趣。
報告結束后,五位果樹專家與師生就相關領域內的學術問題進行了交流討論,細致解答大家提出的問題,受到廣大師生的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