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發揮高端科研資源優勢,助力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武漢植物園科普開放中心積極推動科研與科普工作的結合,以“高端科研資源科普化”的方式,將優勢學科和前沿科技成果轉化為科普課程等科普資源,通過高端科研資源進校園、進實驗室的“雙進”模式,落實國家“雙減”政策。
2021年9月至2022年2月期間,科普開放中心“自然+”研學團隊與水生植物生物學學科組聯手打造的《水生植物的生長與繁殖課程探究》課程走進鄭州中學,通過線上直播授課、實驗室動手實驗等方式將武漢植物園水生植物相關科研資源成果轉化為學生的科學課堂,帶領學生領略科學的魅力,為學生心中埋下科學的種子。
此次課程內容設置包含室外講解、微觀觀察水生植物、沉水植物園無機碳利用策略、水生植物的分類方法和生態功能介紹、沉水植物的葉片極化實驗、蔗糖誘導植物葉片變紅的機制探究實驗、不同營養濃度下水陸植物斷枝不定根無性繁殖試驗等,每節主題課程有2-4個課時,每課時為40-60分鐘。區別于傳統直播講座模式,本次課程在武漢植物園園內及實驗室進行直播,打造具有沉浸感、場景化、科學性為一體的在線直播課。課間設置科學成果或科學家等元素的融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發現問題,并設置開放性問題進行互動。
此次活動不僅打破物理空間,通過直播及線下指導結合的方式讓學生更直觀的了解科研現場及科研人員的真實工作狀態,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創新能力及對于科學的興趣。課程共開展11次,受眾學生達60人,受到學校師生的高度好評。后續科普開放中心將進一步加強與學科組的溝通交流,不斷促進科研資源與科普工作的資源融通與協同合作,不斷研發新的高端科研資源科普課,打造武漢植物園科普課程品牌高地。
《水生植物的生長與繁殖課程探究》線上授課現場
《水生植物的生長與繁殖課程探究》線下實驗操作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