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上午,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于洪偉副研究員與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李連禎副研究員應邀做客東湖講壇。會議由武漢植物園楊玉義研究員主持,本次報告主要以線上形式舉辦,園相關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參加了會議。
于洪偉副研究員以《水生植物生長性狀對微塑料污染的響應機制》為題展開報告,介紹了微塑料的相關背景及其毒性。之后針對不同水生植物探究其生長特性對微塑料的響應機制。詳細描述了貍藻通過捕蟲囊捕食微塑料導致植物分枝數量和長度、營養利用率、根系活性以及相對生長速率下降最終導致植物生長受限,以及微塑料顯著降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樣性,改變微生物功能結構,揭示了微塑料干擾水-沉積物的營養循環以及微塑料與抗生素的復合污染顯著降低植物根系活性等研究成果。闡明了微塑料對水生植物生長的直接和間接影響,以及對生態系統短期和長期的影響。
李連禎副研究員以《海岸環境微納塑料的污染過程及生態健康風險研究進展》為題,介紹了海岸環境中微塑料的相關背景,就目前研究提出的“小粒徑微塑料顆粒能否進入海洋典型可食藻以及陸地可食用蔬菜?其途徑和機制是什么?富集量是多少?”相關問題一一進行解答,揭示了小粒徑微塑料主要通過根尖以及側根形成時進入到植物體內,通過特異熒光染料標記的方法揭示了植物吸收微塑料的通道和機制為蒸騰拉力作用下進入根冠經導管到葉片,以及通過基于稀土配合物摻雜標記的精準定量與示蹤方法闡明了微納塑料的可視化與精確定量化。
報告結束后,于洪偉副研究員、李連禎副研究員就相關領域內的學術問題與在場師生進行了交流討論,細致解答了大家提出的問題。楊玉義研究員在總結時指出,本次講座為大家開展科學研究提供了新視角,拓展了科研工作思路,并使大家對微塑料與植物相關影響的最新研究進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令在場的科研人員及研究生受益匪淺。
報告會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