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湖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及湖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獲悉,由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正高級工程師劉宏濤帶領的生態景觀與工程學科組宋利平、袁玲等人員及合作方共同制定的《破損山體植被修復技術規范》(以下簡稱《規范》),經湖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批準,于2021年8月6日正式發布(湖北省地方標準公告2021年第9號),標準編號為DB42/T 1730-2021,該《規范》于2021年12月06日正式實施。
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的建設,尤其是對山體的改造和保護。針對礦山進行的無序開采所造成的山體結構和植被的破壞也日益引起重視。目前礦區及其他破損山體的生態修復已成為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破損山體植被修復是山體生態修復的最終目標。山體邊坡修復技術有很多,在邊坡穩固方面基本上已有相對成熟的技術體系,然而針對山體植被的恢復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沒有考慮實際的破損情況和周邊的植被情況,最終的植被修復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植被再次退化,違背了植被修復的目的。
因此,急需制定適合湖北省破損山體的植被修復技術,規范湖北省破損山體植被修復技術措施和修復植物種植及養護管理,以達到山體的快速生態修復,增加植物多樣性,發揮其生態效益,促進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改善。由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牽頭,聯合武漢市農業科學院林業果樹研究所、湖北省標準化與質量研究院等研究機構共同研究和制定了本《規范》。本《規范》充分考慮了湖北省地域性特征,涵蓋了破損山體植被修復術語和定義、基本原則、植被修復技術措施、調查、植被建植、養護與管理、竣工驗收、檔案管理等內容。
本《規范》根據我省行業發展需求與標準化的聯系,運用系統的方法原理,對湖北省破損山體植被修復技術進行了規范,為湖北省礦山、交通、水利工程建設及自然山體崩塌或滑坡等導致的破損山體植被修復工作提供了依據和指導,對推進湖北省破損山體植被修復建設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