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2017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簡稱“海絲博覽會”)開幕,中-非聯合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非中心”)作為唯一的對外科研合作機構亮相博覽會。
中-非中心受肯尼亞廣東總商會邀請,作為肯尼亞國家館特別嘉賓和唯一的對外科研合作機構參展海絲博覽會,與多國參展團、貿促會等現場進行交流對接,向世界展示中-非中心在“海上絲綢之路”非洲支點——肯尼亞及其他非洲國家所取得的一系列科技合作成果。
博覽會上,中-非中心向參會企業和公眾介紹了其建設意義和科研成就。中科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的成立是中國科學院充分發揮其國際交流優勢,為“一帶一路”建設注入科技內涵,提供科技保障和支撐服務,構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新體系和新機制的重要舉措之一。經過4年的發展壯大,中-非中心在生態環保、現代農業技術示范等領域開展互惠合作、為非洲各國培養專業技術人才、促進我國先進技術輸出和非洲國家科技能力提升,已經成為中非雙方科研人員開展科技交流合作與互聯互通的重要平臺。
現代農業技術在非的示范、應用與推廣是中-非中心對非合作重點領域之一,也是在本次展會著重展示的項目內容。通過現場品嘗展品和聆聽相關項目負責人的詳細介紹,公眾了解了中-非中心科學家們往返于非洲各國,開展主要農作物優質品種試驗性種植并取得的良好成效:中科院武漢植物園、植物研究所及農業資源研究中心選育試種的甜高粱、雜交水稻、玉米等產量明顯高于當地作物;植物所選育的適應于當地氣候條件一年多次結果的葡萄品種,和中科院武漢植物園選育的優質獼猴桃品種等經濟作物推廣種植,也將為非洲國家提供新的農業生產模式。
短短兩天時間里,中-非中心展位吸引了多個國家的參展團體前來了解詳情、商談合作。參展商們對中-非中心推廣示范的農業技術贊不絕口的同時,也期盼這些技術能夠盡快在非洲轉化落地。
2017廣東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設置展位3556個,吸引了56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參展,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企業、機構與民眾間開展全方位合作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務實的交流平臺。
研究人員向參展商介紹中-非中心科研成果及相關產品

公眾了解中-非中心參展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