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上午,應中國科學院植物種質創新與特色農業重點實驗室、武漢植物園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心楊平仿研究員的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的雜交水稻育種專家、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朱英國院士到武漢植物園作了題為“糧食安全與雜交水稻”的學術報告。報告會由武漢植物園副主任張全發研究員主持。
朱英國介紹了世界及我國糧食安全現狀,回顧了雜交水稻的發展歷史,并總結了其優勢。他指出雜交水稻在過去為糧食安全做出了極大貢獻,當前仍是水稻增產的主要方式。他從如何利用秈粳雜種優勢、加強種質創新、實現技術途徑新突破等三方面分析了雜交水稻發展中亟待解決的關鍵性科學問題,并從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組學及代謝組學四個角度綜述了水稻現代生物學技術的研究進展,從雜交稻的基礎研究、育種實踐和產業化發展三方面介紹了現代生物技術與雜交水稻的發展,并分享了多年來在實現雜交稻產業化發展中的體會。最后,朱英國就雜交水稻未來的發展方向等問題回答了現場提問,并發表了對轉基因水稻研究的和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的看法,及對雜交小麥優勢利用的見解。
結合自身多年來的研究工作,朱英國院士的報告內容詳盡且舉例分析透徹,令在場的聽眾收獲頗多,特別是他在創制水稻新種質資源中所開展的研究工作,與中科院植物種質創新與特色農業重點實驗室的發展目標相一致,為重點實驗室各相關學科組的研究人員開闊了思路。
朱英國目前主要從事雜交水稻育種,水稻雄性不育及其恢復的分子機理等方面的研究。選育出了水稻紅蓮型、馬協型兩種新的細胞質雄性不育系及多個光敏核不育系。其中,紅蓮型與袁隆平的野敗型以及日本的包臺型,被國際公認為水稻三大細胞質雄性不育類型。紅蓮型、馬協型雜交稻和兩系雜交稻實現了產業化,得到了大面積推廣。他培育的紅蓮型“珞優8號”在示范種植中畝產可達800公斤以上,比一般品種的畝產量高出近100公斤,目前已在湖北省示范推廣70萬畝。近些年來獲得多項國家級及省部級榮譽,包括國家發明二等獎和自然科學三等獎、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家“973”計劃先進個人、中國高校科學技術一等獎、全國師德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2007年獲湖北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袁隆平農業科技獎”等,2008年獲“改革開放30年,影響湖北30人”。
朱英國院士應邀到武漢植物園作報告
朱英國院士回答現場提問
(中科院植物種質創新與特色農業重點實驗室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