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獎勵辦獎勵工作有關規定,現將2016年度國家科技獎勵推薦項目予以公示。如有不同意見,請于2016年1月15日17時前,以電話、傳真、信函等形式向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科研處反映。
推薦獎種: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項目名稱:獼猴桃種間雜交技術體系構建、新品種創制及應用
推薦單位意見:
獼猴桃是我國特有珍稀的果樹資源。100多年來,因育種困難,目前國內外獼猴桃產業主栽品種多數為直接從野生優株選育而成,少數則為實生選種、芽變選種培育而成;80年代以前栽陪面積最大的品種‘海沃德’仍是1904年新西蘭從中國引種并實生馴化的品種,獼猴桃產業品種改良成為制約全球獼猴桃產業發展的瓶頸之一。獼猴桃作為我院特色農業優勢學科,武漢植物園三代專家學者歷經20年,率先利用不同獼猴桃物種的“種性”特征選擇親本,創建了獼猴桃種間雜交育種的新技術體系,解決了雌雄異株獼猴桃育種難度大、周期長、效率低等瓶頸問題;培育了以‘金艷’為代表的綜合特征性狀優良的系列獼猴桃種間雜交新品種6個,解決了獼猴桃果品通常貨架期短的市場瓶頸,擴展了獼猴桃周年供應,引領了國際黃肉獼猴桃第二代品種。同時,率先培育了觀賞新品種‘江山嬌’和‘超紅’,實現了100多年來獼猴桃育種的突破。
項目的實施形成了我國獼猴桃研發的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完整體系;研發的成果通過新品種特許授權種植生產模式,在四川、河南、貴州、重慶、陜西、湖北、江西、江蘇、湖南、福建等主產省實現新品種累計推廣19.16萬畝,三年累計新增產值86.2 億元。目前,項目的主要成果‘金艷’成為了世界種植面積和產量第一的黃肉新品種,產生了‘佳沃’、‘柳桃’、‘麒麟’等一批國際知名的獼猴桃高端品牌。項目的成功完成推動了我國獼猴桃產業的提質增效,徹底改變了國內外獼猴桃產業格局。
我單位認真審閱了該推薦材料及完成人資格,確認全部材料真實有效,相關欄目均符合填寫要求。推薦前進行了公示,目前無異議。
經評審,建議推薦該項目為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項目簡介:
獼猴桃作為我國特有雌雄異株多年生的藤本果樹,因其豐富的營養價值和獨特的風味成為全球性重要水果。目前我國獼猴桃產量世界第一,在世界獼猴桃產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我國獼猴桃產業長期依賴新西蘭品種,嚴重受制于品種單一、產量低、品質差的瓶頸障礙。因其雌雄異株植物的特性使得利用無果實的雄株進行種內雜交育種的盲目性大、成效低,導致獼猴桃育種難度大;而采用家系構建通過姊妹系判斷雄性父本對目標性狀的貢獻則耗時費力、效果甚微。本項目歷經近20年,率先利用不同獼猴桃穩定的物種特征性狀(簡稱“種性”,如‘毛花獼猴桃’的耐貯性)選擇親本,解決了獼猴桃種間雜交育種的關鍵技術瓶頸,培育了以‘金艷’為代表的綜合性狀優良的種間雜交新品種。項目共計獲得植物新品種權和國家發明專利6項,國家或省級審定新品種6個,出版中英文專著4部,發表相關論文51 篇;本項目研發的 ‘金艷’、‘金圓’、‘滿天紅’等新品種在四川、河南、貴州等主產省累計推廣19.16萬畝,三年累計新增產值86.2 億元,占近五年新增面積的60%以上;改變了國內外獼猴桃產業格局。
客觀評價:
1、 國際同行評價
1)獼猴桃種間雜交育種技術體系建立,系統解決了雌雄異株獼猴桃育種難度大、周期長、效率低等產業發展瓶頸問題,被國際著名獼猴桃專家、新西蘭植物與食品研究所的Ross Ferguson院士評價為:“A breakthrough idea and comprehensive solution for kiwifruit cultivar improvement.”(獼猴桃品種改良突破性的理念和全面的解決方案)。
2)對采用種間雜交技術育成的國際上首個獼猴桃種間雜交新品種‘金艷’,國外專家評價為:“An excellent kiwifruit cultivar and provided a new approach for future kiwifruit breeding.” (本研究選育出卓越的獼猴桃品種,為未來獼猴桃育種提供新的方案)。
2、國內同行評價
1)2013年,湖北省科技廳組織院士專家團隊開展科技成果鑒定,果樹專家鄧秀新院士為主任的專家組的鑒定意見為:“本項目建立了獼猴桃種間雜交與自然資源利用相結合的育種體系,選育出了品質優良,且在耐貯性方面有突破性進展的種間雜交新品種,整體處于國際同類研究的領先水平”。湖北省科技廳登記該成果為:原始創新、國際領先的科技成果,目前處于成熟應用階段(證書編號:XW6ZSG7Q1378435479353)。
2)2015年,本項目的主要成果獲得湖北省技術發明一等獎。
3)承擔的國家863計劃課題“獼猴桃新品種選育及產業化技術研究(2010AA10Z102)”驗收專家組評價:‘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了利用自然突變帶的雜交漸滲果進行篩選利用,培養新品種,比人工雜交選育更經濟’。對此,《中國科技成果》作為重要科技成就給予了報道。
4)中國科學院科技查新咨詢檢索中心對本成果原創性查新結論:國內外尚未見創制獼猴桃果樹種間雜交育種新體系的報道;國內外尚未見培育出獼猴桃種間雜交新品種的相關報告。
3、對產業的貢獻和認可度
‘金艷’等新品種推廣19.16萬余畝,占近5年全國新增栽培面積的60%以上,近三年實現經濟效益86.2億元,促進了我國獼猴桃產業的升級:
1)依托本項目成果,培育了世界獼猴桃知名企業和4個著名商標。四川中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2007年獲得‘金艷’品種的種植權,在四川建立萬畝標準化基地,創立了優質品牌“TINGO(天果)”,產品先后獲得全球友好農業認證和有機產品認證。2012年后,聯想集團控股佳沃公司并購中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創立了“柳桃”、“佳沃” 和“悠然”等品牌商標。2013年眾多媒體廣泛推介的“禇橙柳桃”(禇時健-勵志橙、柳傳志-金艷果)被認為是“2013最具分量的禮盒”,推動了中國高端農業新一輪投資和發展熱潮(鳳凰網)。
2)項目成果造就了蒲江縣新興農業支柱產業-獼猴桃。本項目研發品種‘金艷’2007年引入成都市蒲江縣,該縣獼猴桃種植面積在8年內由300畝激增到10余萬畝(‘金艷’占產值的75%),獼猴桃已經成為該縣農業支柱產業。2010年“蒲江獼猴桃”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定,蒲江縣成為世界矚目的黃肉獼猴桃主產區,獼猴桃作為農業關注點連續6年被寫入該政府工作報告。本項目成果作為一項科技成果驅動區域特色經濟和農業產業發展的成功案例被廣泛報道。
3)2014年12月12日,中央電視臺7臺“每日農經”以“蒲江美貌獼猴桃畝收入2萬元”為專題報道了’金艷’獼猴桃:農民每畝‘金艷’產量4000斤,采購商每斤5.5元的價格收購,采摘零售價賣10元到25元一斤,一年可以賺二十七、八萬元。銷售商主要將‘金艷’銷售到華北、華東,以及澳洲、新西蘭等南半球這些國家。蒲江縣人民政府副縣長陳貴采訪稱-“蒲江獼猴桃總的種植面積10萬畝,金艷’占總產值的75%,種植戶戶均收入達到1萬元以上”。
4)項目選育的觀賞新品種‘超紅’獲得第七屆中國花卉博覽會科技成果新品種選育類銀獎。
5)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對‘金艷’果實檢測結果:可溶性固形物15.3%,總糖5.09%,總酸1.46%,維生素C 98.3 毫克/100克鮮果重,達到優質果的標準。‘金艷’是為數不多已獲得GAP有機產品認證產品。
4、學術界認可及影響力
1)項目第一完成人應邀連續4次在國際獼猴桃學術會議上作特邀大會報告(2002-2014)。
2)項目執行期間編撰《獼猴桃研究進展》1-7卷(250萬字),成為我國獼猴桃科技主要參考文獻。
3)編撰出版的國際首部獼猴桃專屬志書-《The Genus Actinidia: A world Monograph》被新西蘭皇家科學院Ross Ferguson院士評論為:‘The Genus Actinidia, A World Monograph is an essential reading for anybody interested in kiwifruit and the other Actinidia species. It provides a secur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獼猴桃志》是一本獼猴桃興趣愛好者的必讀書籍,為將來獼猴桃研究提供了堅實的本底)。
4)在國際園藝期刊HortScience發表特邀綜述:“Actinidia germplasm resources and kiwifruit industry in China”(2004)。
5)項目發表的論文獲得國內外研究同行的高度關注。例如,獼猴桃古多倍體進化研究從根本上解析了獼猴桃屬植物倍性進化機理,在Annals of Botany上作為封面文章進行了亮點評述,被Nature Communication等雜志他引數十次。項目第一完成人與Ross Ferguson撰寫的綜述論文‘Genetic resources of kiwifruit: domestication and breeding’被引用121次。項目主要論文‘ 獼猴桃屬(Actinidia) 植物的遺傳多樣性’被引用79次。
推廣應用情況:
本項目國內累計推廣4個專利新品種19.16萬畝,其中‘金艷’品種17萬畝;配套技術輻射推廣到其他果園43萬余畝,涉及企業或合作社40余家、專業種植戶3800余戶,三年新增產值近86.2億元、新增利潤23.4億元。其中,成都地區通過引入四川中新農業、聯想佳沃等實力企業,以蒲江為中心,推廣‘金艷’品種14萬余畝,三年新增產值47.52億元;配套技術30萬畝,新增產值24.0億元(附件33-36)。帶動廣元和涼山、西峽、重慶、陜西、江蘇、江西、湖北、湖南、貴州、福建等地發展5.15萬畝,三年新增產值13.71億元(附件37-39)。另中科院武漢植物園與聯想佳沃、意大利金桃公司簽訂合約,在世界范圍內推廣‘金艷’等品種,首期計劃發展4500畝,目前在歐盟已種植500畝,品種授權創匯310萬元。
主要知識產權證明目錄:
知識產權類別 | 知識產權具體名稱 | 國家 (地區) | 授權號 | 授權日期 | 證書編號 | 權利人 | 發明人 | 發明專利有效狀態 |
植物新品種權 | 金艷 | 中國 | CNA20070118.5 | 2009年 7月1日 | 第20092504號 |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 黃宏文,王圣梅,姜正旺,張忠慧,黃仁煌,龔俊杰 | 有效 |
植物新品種權 | 滿天紅 | 中國 | CNA20090901.7 | 2014年11月1日 | 第20144837號 |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 王圣梅,黃宏文,鐘彩虹,姜正旺,龔俊杰,張忠慧,徐麗云 | 有效 |
植物新品種權 | 金圓 | 中國 | 國S-SV-AC-030-2012 | 2012年3月21日 | 2012年7月1號 |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 黃宏文,鐘彩虹,王圣梅,龔俊杰,姜正旺,徐麗云,張忠慧,李大衛,韓飛 | 有效 |
植物新品種權 | 金梅 | 中國 | 國S-SV-AJ-015-2014 | 2013年4月26日 | 2013年9月1日 |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 黃宏文,鐘彩虹,龔俊杰,李大衛,韓飛,姜正旺,王圣梅,徐麗云 | 有效 |
發明專利 | 獼猴桃花期相遇扦插法 | 中國 | ZL200510019281.6 | 2008年1月9日 | 第370604 號 |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 王圣梅,黃宏文,姜正旺,張忠慧,陳緒中 | 保護過期 |
發明專利 | 獲得獼猴桃種間遠緣雜交后代的胚珠培養法 | 中國 | ZL200510019345.2 | 2007年12月5日 | 第3625 45 號 |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 陳緒中,黃宏文,李麗,程中平,張忠慧,姜正旺,王圣梅 | 保護過期 |
發明專利 | 獼猴桃花期相遇水培法 | 中國 | ZL200510019280.1 | 2008年1月9日 | 第3706 01 號 |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 王圣梅,黃宏文,姜正旺,張忠慧,陳緒中 | 保護過期 |
發明專利 | 用于獼猴桃雜交群體雌性性別鑒定的SSR分子標記A003 | 中國 | 201410523043.8 | 2015年12月4日 | 2015112500747770 |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 張瓊,黃宏文,劉春燕,鐘彩虹,龔俊杰 | 有效 |
其他 | 超紅 | 中國 | 鄂S-SV-AC-002-2007 | 2008年01月09日 | 2007年第2號 |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 有效 |
其他 | 江山嬌 | 中國 | 鄂S-SV-AC-003-2007 | 2008年01月09日 | 2007年第3號 |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 有效 |
主要完成人情況:
黃宏文,排名第一,研究員。工作單位: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對本項目技術創造性貢獻為:項目總體設計者和項目負責人,對本項目的主要6個發明均有重要貢獻;是植物新品種‘金艷’和所有其他審定品種的主要培育人,是發明專利的主要發明人;對“種性”相關目標性狀選擇技術體系和獼猴桃“天然雜交帶”選育技術有重大的貢獻。
鐘彩虹,排名第二,研究員。工作單位和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對本項目技術創造性貢獻為:對首個種間雜交新品種‘金艷’的產業化技術研發與推廣,‘滿天紅’、‘金圓’及‘金梅’的選育和產業化推廣等有重要貢獻。發表相關科學論文10 篇,參與編寫著作4部,其中專著《獼猴桃屬分類資源馴化栽培》為第二著者,《中國獼猴桃種質資源》為第一副主編,《The Genus Actinidia: A world Monograph》為編委。
姜正旺,排名第三,副研究員。工作單位和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對本項目技術創造性貢獻為:是植物新品種‘金艷’的主要培育人,是3 個發明專利的主要發明人,是‘金艷’等新品種產業化推廣的主要完成人。
劉義飛,排名第四,副研究員。工作單位和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對本項目技術創造性貢獻為:是獼猴桃“天然雜交帶”選育技術的主要完成人,全面參與野外自然雜交帶的發現和定位,雜交個體基因組遺傳變異研究分析和相關遺傳學研究;是相關10篇科學論文的主要作者。
李大衛,排名第五,副研究員。工作單位和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對本項目技術創造性貢獻為:是種間雜種‘金圓’、‘金梅’等新品種的育種人,是獼猴桃“天然雜交帶”選育技術的主要完成人,是6篇相關研究論文、3 本專著的主要作者。
張忠慧,排名第六,高級工程師。工作單位和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對本項目技術創造性貢獻為:是種間雜種‘金艷’、‘滿天紅’、‘金圓’等新品種的育種人,是3 個發明專利的主要發明人,是雜交育種論文的作者之一。
完成人合作關系說明:
本項目第一完成人黃宏文的工作單位為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完成單位為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第四完成人劉義飛的工作單位和完成單位為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其他完成人的工作單位和完成單位均為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在1995年至2013年項目實施階段,由于工作關系黃宏文于2006年從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調任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但其目前仍然為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獼猴桃研究育種中心和國家獼猴桃種質資源圃的固定研究人員。涉及本項目的品種成果、發明專利等主要知識產權均在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完成,包括與鐘彩虹、姜正旺、李大衛、張忠慧等項目完成人合作完成的‘金艷’、‘滿天紅’、‘金圓’、‘金梅’等植物新品種的選育和推廣,與姜正旺、張忠慧等合作完成的相關國家發明專利等。
項目第四完成人劉義飛在2002年至2007年在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研究生學習期間(導師為第一完成人黃宏文),以及在2007年至2013年在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工作期間全面參與了本項目的工作。其中,對本發明成果中的天然雜交帶育種技術體系發明有主要貢獻,與黃宏文、李大衛等項目完成人共同完成了獼猴桃基因漸滲育種理論和技術體系的創建,包括野外自然雜交帶的發現和定位,倍性遺傳規律研究、雜交個體基因組遺傳和表觀遺傳變異研究分析和相關遺傳學研究等,針對該發明點發表科學研究論文10篇,參編著作1部。
聯系單位及部門: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科研處
聯系人:王豫蘭 劉貴華
聯系電話:027—87510670,027-87510392
傳真:027—87510670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2016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