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body id="79f28"></tbody>
    1. 
      
      1. <progress id="79f28"></progress>
      2. <samp id="79f28"><ins id="79f28"></ins></samp>
      3. <menuitem id="79f28"><strong id="79f28"><u id="79f28"></u></strong></menuitem>
        <track id="79f28"><nobr id="79f28"></nobr></track>
          1. wbg logo

            圖片新聞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十年奮斗歷程回顧

              2013年7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考察工作時提出了“四個率先”的目標要求。作為我國三大核心科學植物園之一,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在60多年的發展歷程里,尤其是近十年來,始終對標對表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科學院提出的“四個率先”和“兩加快一努力”目標要求,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致力于全球亞熱帶和暖溫帶的戰略植物資源收集保育、科學研究和知識傳播,加快推進武漢植物園改革創新發展,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成果,在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發揮了戰略支撐作用。 

              一、為生物多樣性保駕護航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華中地區是我國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是珍稀瀕危植物的重要分布地,區域內珍稀瀕危植物占全國1/3以上也是生態環境脆弱區。武漢植物園自1984年建成珍稀瀕危植物專類園以來,致力于華中地區珍稀瀕危、古老孑遺及重點保護植物的野外資源調查、引種馴化、栽培管理、回歸研究等工作,形成遷地-就地-近地多方聯動的全域綜合型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和戰略植物資源可持續利用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這十年,聚焦華中地區典型特有珍稀瀕危植物,從種群動態、更新限制、遺傳衰退和致危因素多角度全方位解析了物種瀕危機制,制定解瀕策略;研發了種質資源保存、就地保護、遷地保護、人工擴繁和野外回歸各個環節的關鍵技術,并在技術集成的基礎上構建了華中地區珍稀瀕危植物的全鏈條式精準保育技術體系。目前武漢植物園保護植物資源總量超1.3萬種(含種下分類單元),其中遷地保護的古老孑遺、珍稀瀕危及中國特有植物近2000種,基本實現湖北珍稀瀕危植物全覆蓋,60.7%的華中珍稀瀕危植物得到有效保護,形成了國內保存蓮屬、莢蒾屬及淫羊藿屬植物最齊全、最豐富的種質資源庫,成為亞熱帶生物多樣性遷地保護網絡的重要中心和國家戰略植物資源的華中儲備基地。 

              

              二、水生植物添彩“美麗中國” 

              與陸生植物種質資源保護的研究與實踐相比,水生植物的滅絕速率遠高于陸生植物,其瀕危現狀更為嚴重。作為國內最早從事水生植物保育、研究與應用的科研院所之一,武漢植物園深耕水生植物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科學研究,建成全球水生植物研究高地,實現了水生植物生態與經濟價值。 

              目前,武漢植物園已遷地保護水生植物400余種,建成中國涵蓋量最大、物種最為豐富的水生植物資源圃,65%的國家重點保護水生植物得以在武漢植物園“安家”,一些重要類群(雨久花科、慈姑屬、荇菜屬、萍蓬草屬、水韭屬)國內所有物種實現了活體保育。與此同時,解決了核心澤瀉目、巖菖蒲科、天南星科水生植物之間長期的系統發育關系爭論,揭示了單子葉植物早期形態演化和適應的基因家族演化事件, 為單子葉植物的起源與演化提供了新見解。出版了《Aquatic Plants of China》等學術論著。創制出花色花型新穎、群體花期延長的花蓮、高產優質高抗的子蓮、優質的花藕兼用性蓮和高荷葉堿含量蓮等新品種220余份,首創出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及其以南地區花期可持續至10月下旬的秋荷系列新品種21個,實現了秋季賞荷的目標。選育的蓮新品種及其配套栽培技術在全國累計輻射推廣150萬畝。武漢植物園已成為引領蓮研究的科研與品種選育中心。

             

             三、科技攻關助力“一渠清水永續北送”

              湖北是長江干流流經最長的省份,是三峽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這兩個”國之重器”所在地,肩負著確保“一庫凈水北送、一江清水東流”的重大使命。面向長江大保護、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和“碳達峰與碳中和”等國家重大需求,圍繞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生態安全保障,武漢植物園開展了一系列生態監測與修復研究統籌實施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力以赴保生態、促發展、惠民生,譜寫了守護國之重器生態安全的“擔當進行曲”。 

              那么,系統治理的步驟有哪些呢?第一步“找癥結”,揭示水利工程建設對水文、水環境演變和生物群落演替的影響;第二步“開良方”,開發了“山地-農田-濕地-水庫”的一體化流域系統治理模式;第三步“施良策”,構建了特色鮮明的“林-果-農-草”多位一體的立體山地生態高值農業模式。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庫區的生態修復工程示范,累計輻射推廣面積超過300余萬畝,實現直接經濟效益超過2.8億元,為水源地生態環境改善、社會經濟發展及中線工程的生態安全提供了系統解決方案。

              四、科研育種守護好農業的中國“芯”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種質資源事關種業振興全局。多年來,武漢植物園圍繞獼猴桃、蓮、桃、草坪草、淫羊藿等特色經濟作物種質創新,開展了育種理論和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創制了一批綠色高值新品種和新產品,引領產業發展、服務人類健康和美麗中國的國家需求。 

              獼猴桃起源于中國,自上世紀80年代起,武漢植物園開啟了獼猴桃資源收集與研究立志為國人發展中國的獼猴桃產業。目前,武漢植物園已累計選育包括黃肉、紅心和綠肉在內的獼猴桃新品種45個,建成全球遺傳多樣性涵蓋量最大、種質資源最豐富的國家級種質資源圃,成為國際公認的獼猴桃資源保存、研究和品種選育中心之一。自主選育的東紅、金艷和金桃實現了全球商業化授權推廣,累計在意大利、智利、阿根廷、南非等全球多個國家種植,形成了國際品牌在全球20多個國家高端市場銷售。截至2021年,我國獼猴桃收獲面積占全球總收獲面積的69%,年產量占全球年產量的53%,我國獼猴桃栽培面積中94%是我國自主選育品種。 

              在中國科學院的統一領導下,武漢植物園將獼猴桃科研成果廣泛應用于國家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領域。自主選育的新品種累計在全國推廣超66萬畝,在全國20余個貧困縣建立示范基地,技術輻射到全國300余萬畝,帶動超20萬農民脫貧致富,年社會效益突破100億元。獼猴桃產業扶貧模式作為習近平“治國理政新征程”精準扶貧典型案例被中央電視臺報道。團隊負責人鐘彩虹研究員先后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全國巾幗建功標兵”等多項國家榮譽稱號。

             

              五、做中非科教合作的綠色使者 

              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同年,中國政府首個境外綜合性科研和教育機構——中國科學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十年間,中-非中心匯聚了來自中國20余家科研單位的科研力量,以及肯尼亞、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等13個國家、20多家科教機構的一批高水平科研隊伍,圍繞生物多樣性調查、生態環境保護、重大災害預警和現代高質農業等開展科研合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成為中肯、中非科技交流與合作的重要示范基地,助力“美麗中國”與“綠色非洲”一路同行。 

              十年來,中-非中心以武漢植物園為依托單位,組織中肯學者在肯尼亞、坦桑尼亞、埃塞俄比亞、馬達加斯加等非洲國家開展了70余次多樣性野外考察,發現16個植物新種、新記錄種;合作編撰《肯尼亞植物志》等專著11部,獲得專利45項;合作發表科研論文575篇,其中Nature、Nature plant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高水平論文30余篇;為非洲國家培養了千名科研技術人員;主辦或協辦20國際學術會議。連續三次寫入《中非合作論壇》綱領性文件,同時被列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時代的中非合作》和《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白皮書,得到國家高度重視和持續支持,成為“一帶一路”合作的亮麗名片

             

              如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正在全國如火如荼展開。此次主題教育正逢其時,為科技創新工作提供了銳利思想武器和強大精神動力。 

              為學之實,固在踐履。武漢植物園將持續推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入腦入心見行動,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強保障,助推植物資源可持續利用及生態文明建設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生態產品和美好的精神享受,推動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相互交流。 

            綜合辦公室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精品